芯片|芯片之争下,完整的产业链才是优势的核心

芯片|芯片之争下,完整的产业链才是优势的核心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芯片|芯片之争下,完整的产业链才是优势的核心】文丨陈根
受疫情影响,全球芯片短缺迟迟不见缓解,导致越来越多的供应中断、工厂停工,在全球芯片短缺的背景下,欧盟正在加大对芯片领域的投资 。
当地时间2月8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备受外界关注的《芯片法案》,计划大幅提升欧盟在全球的芯片生产份额 。到2030年,欧盟计划将在全球芯片生产的份额从目前的10%增加到20% 。根据法案,欧盟将投入超过43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127亿元)公共和私有资金,用于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 。
《芯片法案》一经公布,立时引起产业关注 。在数字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芯片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范围内,芯片生产和供给之争再升级,风雨欲来 。
欧盟加入芯片战场欧盟出台《芯片法案》,可以说是预料之内的事情 。
当前,芯片已经成为市场的灵魂,也是信息产业的三要素之一,芯片起则科技起,科技兴则国家兴 。小到日常生活的电视机、洗衣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等家用消费品,还是大到传统工业的各类数控机床和国防工业的导弹、卫星、火箭、军舰等,都离不开芯片 。芯片市场从1987年的33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4330亿美元,数字化的增加意味着持续的高增长潜力 。
然而,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缺芯”的不安与焦虑就发酵与蔓延在半导体行业之中 。芯片短缺所造成的影响遍及多个行业,汽车停产、小家电缺芯、显卡涨价、手机缺货相继发生 。
受到芯片供应持续短缺的影响,汽车这一欧洲重要产业也受到巨大冲击:大众汽车等制造商不得不频繁进行减产;一些欧盟成员国的汽车产量甚至下滑了三分之一;由于缺少库存,欧洲一些消费者需要等待数月甚至一年才能提车,凸显出欧盟对境外芯片供应商的过度依赖 。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欧盟曾占据全球芯片市场40%以上的份额 。然而,在2010年,欧盟在全球半导体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就已经下降到13%,随后在2017年更是降至9% 。欧洲仍然提供尖端的投入(晶圆和制造设备),但欧洲公司却没有制造最高端的芯片 。欧洲的晶圆代工厂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跟上行业的快速创新步伐,2020年,欧洲晶圆代工厂的投资总额只占全球的3% 。
其中,欧洲的主要晶圆代工厂,包括德国的Global foundries、法国和意大利的STMicroelectronics、德国的博世、德国的英飞凌和荷兰的恩智浦,在全球产能和产量中所占份额很小,约占全球产量的10% 。欧洲能生产现代芯片的只有Global foundries和STMicroelectronics,但即便是它们的产品,也比台湾、韩国和美国最新的产品落后了好几代 。
事实上,欧洲芯片产业的现状源于其工业和创新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欧洲芯片创新的特点是强大的基础研究、大型消费品公司占主导地位,这支持了消费行业的发展 。最初,欧洲的半导体产业掌握在荷兰的飞利浦和德国的西门子等大型综合性公司手中,与日本类似,这些技术最初被用于商业用途 。
由于专注于消费电子市场,因而错过了投资于电脑和电子设备芯片的生产 。显然,聚焦于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而非科技企业的初创,而规模经济和领军企业的发展则受到欧洲市场分割的限制 。同时,与美国和亚洲相比,欧洲企业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与支持也较少 。此外,由于风险资本市场相对较小且分散,欧洲公司获得资金的途径较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