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谁要害宁王?( 四 )


但是这条技术路线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也并没有完全放弃 。
2021年,蔚来就宣布将在2022年发布一款单体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固态电池包产品,国内几家固态电池企业像辉能科技、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都有近期量产固态电池的计划 。
宁德时代也正在投入研发的固态锂金属电池 。
宝马、福特、大众也不例外 。
旧的道路已经挤满了竞争者,新的道路的入门券似乎已经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
这正是此前盈利预测大涨150.75%-195.52%的宁王,股价连跌百分之三十的基本产业逻辑 。
这是智能汽车厂商的合谋,一方面通过新增电池供应商,减少对比亚迪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亲自上阵,将这片战略要地,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 。
“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 。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
去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如此回应为何不与华为合作的问题,将智能汽车与供应商之间的难以妥协的利益分歧,摆上了台面 。  
比亚迪更是在电池、芯片乃至内饰材料上,均全套生产自研,特斯拉和苹果同样进行了芯片及核心技术全栈自研 。
大众收购自动驾驶软件初创公司Argo AI,后者是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Waymo的竞争对手 。
三位新老巨头,都已经为后来者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无论动力电池、芯片、软件系统还是数据,要把核心技术、利润掌握在自己手中,长远而言,选择去供应商化,已经成为智能汽车厂商必然选择 。不然只会沦为别人的躯体 。
宁王也别想想着总有人要害朕的,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与市场优势,研发下一代电池,建立起更强的技术壁垒,才有明天,有明天才有市值 。
事实上动力电池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单个公司的竞争,更是行业性的利润博弈,以及国家实力的碰撞与兴衰的表征 。
这是一个百年产业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的历史性革命,鹿死谁手,要看谁离鹿更近,眼光更长远,谁的弓箭更强,技术更娴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