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

上海,
对我而言是这样一座熟悉却陌生的城市。



20岁的时候初见上海,
和舍友同学们一起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硬座,
【何去,何从】来到这个对我而言崭新的城市。
我们在地铁高峰期的人流中漫步逆行,
惊异于陆家嘴南京东路外滩的繁华,
像一个游客那样,将上海的景点一一打卡,
心里那棵探索世界的种子在慢慢萌芽,
憧憬着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生活


四年之后的我第五次来到上海,
已是截然不同的心情,
面对着找房、工作、经济的压力,
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未来的不确定,
都让我无法再像当初那样无畏。
但,
That's how we learn things. Isn't it?
-颠簸-
在英国还没有完成论文时,我便开始了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简历投递,每天疲于网申,准备笔试,同时还幻想着自己进入大厂之后的生活。当时的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位,是交互?还是产品经理?还是用户研究员?亦或者是产品运营?尽管简历一次次的石沉大海,笔试与在线面试一次次的失败,但这些失败却在帮助我不断的进行战略调整:将公司范围向外拓展,从大厂正式offer,到小厂正式offer,再到小厂实习offer,再到普通公司实习offer;但却把职位方向逐渐缩小,从海投一切可以做的岗位,到与自身意愿与能力相匹配的交互设计师。
回国之后,我用一周的时间在杭州和上海两地面试了5家公司,从网易到唐硕,甚至到不知名的设计外包公司,虽然创造了五战三败的糟糕战绩(成功的两个都只是实习)但是却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面试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过程,与不同面试官的对话可以帮助应聘者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从而依据这些原因去补齐短板;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解所要面试的公司的过程。对于我而言,几乎所有失败的面试都是因为我缺少相关的实习经历,所掌握的知识太过于“学院派”,以及专业能力上的不足。
在回国找工作的这段时间内,我在英国锻炼的很好的自信与压力承受能力,都在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失败之后消失殆尽。第一场最重要的面试之前,我反复排演面试官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满怀期待,做好一切准备,充满自信的去面试之后,却失落而归。我的心情如同大雨一样,站在公司门口踌躇,不知该去哪里,不知该如何告诉爹妈。我甚至不止一次的怀疑留学的意义,并且不断的反思从本科到现在的自己:为什么选择去英国读研?为什么在读研期间做的作品那么幼稚?为什么不多看些实际性的书籍?为什么本科期间不出去攒实习经验?为什么要留在西安读大学?为什么高考的时候不考到一所好的大学?
痛哭之后的第二天,再次化好妆,恢复到正常状态,带上作品集与笑容继续和面试官推销自己,应对着各种问题,油滑的包装着自己。到最后一场面试的时候,当面试官对我说“你在外国学的东西回来一半都得废!” “你的作品很幼稚!” 时,我已经能够微笑着继续追问了,“能具体告诉我一下原因吗?” 并且平静的告诉对方,“对没错,这确实是我的短板所在,我会在这方面有计划的进行提升。感谢您宝贵的建议”。
每次在这种时候,都会想起当年考研失败的教训 - 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努力就可以的做到的,而且你所以为的努力可能根本不能被称之为努力,切忌患得患失,付出一点就立刻想要看到回报。有时,隐性的东西意义也许大过于显性的东西。
-安定-

兜兜转转,最后确定要去的公司,竟然就是第一次去上海实习参观时去过的公司。而我所看到的招聘h5,竟然是由我现在的同项目组的前辈所做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会议室,还是当年那些人,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
既然确定了工作,找房便成为了下一个难题。有人说,在北上广深租房的过程,不是搭建梦想的过程,而是寻找底线的过程。以前的我根本不知道,华丽的外衣与精致的妆容之下,可能是狭小的隔板房,四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七八位同寝舍友,冰凉的洗澡水,脏乱而充满气味的合租房,回家后的叹息,孤独的深夜,与那入不敷出的可怜薪水。有的人选择牺牲时间,节约薪资,每天搭乘“上不去,下不来”的地铁数个小时去上班;有的人选择牺牲薪水,花着高额的租金住在公司附近,与朋友吃饭结账时假装慢半拍,以“我不需要”来麻痹自己的物欲。
在找房子的时候,面对巨大的小区,密密麻麻的楼房,以及那些狭小的隔板房,我不禁怀疑,我们离开家人,离开家乡,扛着行李,来到这里打拼的意义在到底在哪里?这个城市有什么能与家人的陪伴等值的东西呢?是梦想?是人生价值?是物质?是钱?而在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梦想与价值又能值多少钱呢?又如何能得到幸福感呢?
在这座充满物欲与汗水的城市,我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这个答案,大概只有时间能帮我证明了










(2)工作
(3)在英国最后的日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