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苦熬九年的大文娱,阿里剪不断,理还乱( 三 )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影视等赛道遇冷的情况下,阿里大文娱也尝试过追逐短视频风口,可惜结果差强人意 。
早在2017年,阿里大文娱就宣布土豆全面转型短视频,并投入20亿启动资金,进行初步布局 。随后几年,阿里也有许多动作,包括和阿里达摩院合作推出了全链路数字版权服务平台鲸观,为短视频提供版权保护服务,以及在淘宝推出短视频“逛逛”功能等 。
但随着抖音和快手的相继崛起,阿里,还有腾讯、百度等老巨头统统败下阵来,没有抓住算法推荐爆发的风口成为阿里短视频业务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
从音乐、长视频、影视制作到短视频,阿里大文娱不断吃下败仗,大环境恶化肯定不是唯一原因——归根结底,阿里在经营管理上的缺陷也很明显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战略、管理层变动过于频繁,以及对阿里模式的过度迷信,是大文娱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一方面,阿里大文娱板块的几个重要产品全都是收购而来,然后被阿里分拆、重整,完全并入阿里生态,彼此之间缺乏磨合,协同作战效果并不理想 。
前面提到的几个阿里大文娱拳头产品,优酷土豆、UC浏览器是纯外部收购,阿里音乐是由虾米和天天动听整合而来,阿里影业的前身是被阿里重金收购的文化中国 。而在购入这些业务之后,初创团队大多被挤出管理一线,该有阿里自己人挂帅 。
和腾讯的开放式投资战略相比,阿里对被投资、收购方初创团队的极端控制力,以及过于强调被收购业务与阿里生态的融入,一直被视为一把双刃剑 。而虾米音乐、UC浏览器等产品的衰落,或许正是阿里模式水土不服的一种表现 。
另一方面,阿里对大文娱业务的定位,以及发展战略都经过多次调整,显得缺乏耐心和长远规划 。
这一点,从频繁变动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团队中就可见一斑 。
2013年成立之初,刘春宁是阿里大文娱的一把手,也是推动阿里音乐成立的幕后舵手 。但在刘春宁由于受贿丑闻下台之后,杨利东、范驰等阿里高管接连上位,直到后来俞永福亲自接管,七年内阿里大文娱三度易帅 。在这期间,阿里大文娱还经历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
前面提及的短视频业务尝试失败,同样跟阿里过于复杂、分散的组织架构有一定关系 。
举个例子 。2020年,就在抖音、快手如日中天的时候,阿里通过旗下夸克搜索推出知识视频产品夸克Z视频,意欲继续加码短视频业务 。但问题在于,夸克属于阿里创新事业群,而非和短视频市场最接近、用户连接最紧密的大文娱事业部 。从这个角度看,频繁的人员和架构调整反倒增添了阿里内部资源调配难度 。
当然,阿里也有一件事一直没有变——无论人员、组织架构如何更迭,阿里从没想过放弃大文娱这个不争气的孩子 。
大文娱对阿里到底意味着什么,相信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经过多年发展之后,阿里大文娱业务架构早已不同往日,基本使命一直都在——争抢用户资源与流量入口 。
大文娱战略提出之初,手机浏览器、长视频网站和流媒体音乐都还在繁荣阶段,的确为阿里贡献了不少流量和用户资源 。UC浏览器最辉煌的2016-2018年期间,是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手机浏览器,月活用户一度突破4亿 。如今已经跌至谷底的阿里音乐,巅峰时期坐拥超20%的市场份额,具备和腾讯、网易扳手腕的实力 。
投稿|苦熬九年的大文娱,阿里剪不断,理还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