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不再杀时间,才是新茶饮和海底捞的致命问题( 三 )


2008年前,星巴克也曾一度陷入扩张危机 。到2007年,星巴克全球门店数量达到15011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1%,远远超过星巴克计划中的“15%-20%”的稳健增长速度 。快速扩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舆论负面时有发生 。 
舒尔茨不得不重回运营一线,于2008年1月再次出任星巴克CEO,指出星巴克的问题除了爆炸式扩张之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公司偏离了曾经的经营之魂 。
舒尔茨采取激进的“瘦身计划”,两年间关闭了近1000家门店,裁员1万多人,并重建与顾客、社区的关系,提醒员工“我们最为看重的企业基石,是我们的文化和行为举止 。”
“第三空间”概念自此在星巴克扎下了根 。借助这一空间文化,星巴克吸引来了源源不断的用户群体,并将这些潜在用户转化成了店内的用户时长,最终通过挖掘开发用户时长获取高额收入 。
以互联网思维来看,星巴克既创造了线下流量入口,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成功消化了用户时长 。正是基于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星巴克往往能享受到购物中心门店租金的议价权,不仅可以签下购物中心一层最好的位置,还能获得其他餐饮企业享受不到的房租优惠 。
2018年,疯狂扩张中的瑞幸就因此给星巴克写过一封公开信,历数星巴克的垄断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星巴克和物业签订排他性租赁合同 。
空间文化决定了星巴克的天花板上限必然会远远高于新茶饮 。这种文化认同感反过来还哺育着星巴克的周边,令其在同类产品中同样具备溢价资格 。
从这些方面来看,也就不难理解新茶饮为何争着想成为下一个星巴克 。为加强消费者“茶饮界的星巴克”的心智,各式新茶饮品牌在选址上都尽可能贴近星巴克,甚至模仿星巴克搞起了周边开发 。
但文化属性的心智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品牌效力不及星巴克的新茶饮,首先在租金和广告费用方面就要承担比星巴克高得多的资金支出 。只有营销功能、缺乏空间文化故事支撑的各类新茶饮周边,如何卖出来都是问题,更别提像星巴克一样具备产品溢价能力 。
文化基因改造方面难以推进的新茶饮,开始有了放弃学习星巴克的苗头 。奈雪的茶2021年第四季度运营数据显示,该季度净增149家门店中,绝大部分是轻量化的奈雪Pro茶饮店,另有23家标准店转变为奈雪Pro茶饮店 。喜茶也推出了喜茶GO,允许消费者手机点单,到店取餐 。
03既然星巴克一时半会学不会,新茶饮不妨借鉴下海底捞 。
新茶饮之前,最有望成为中国版星巴克的餐饮企业,非海底捞莫属:既创造了等位空间,又聚拢了大波人流,拥有了用户时长 。
几乎成功的海底捞,一度被二级市场誉为“火锅茅”,市值顶峰曾达到4700亿港元 。但海底捞尽管占据了用户时长,却没能消化掉,对用户时长的利用和商业开发远远不够 。
作为喜茶进阶版的海底捞,站在当下因扩张而急剧亏损的现实来复盘,其首要提升的不应该是效率,而是尽量把创造出来的空间,由空间带来的用户时间转换成商业服务,从聚拢在海底捞身边的庞大用户时长里面,探寻出新的商业模式 。
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耗尽的当下,一众互联网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将用户圈在超级APP中,实现流量的内循环 。对比之下,海底捞每单生意便能轻松占据用户两三个小时的时长 。无论是从海底捞的长远发展还是重回市值巅峰考虑,张勇眼下应该做的都是用心挖掘用户时长这座金矿,而不是固守现有的千家门店,想着如何进行扩张 。
但这对缺乏互联网敏感度的张勇来说,或许是个不小的挑战 。2014年互联网思维鼎盛之时,张勇一度被吓得睡不着觉:“你跟互联网的大佬开会,开几次你就变成神经病!什么都不要钱了!我就怕他们开一家火锅店,吃饭不要钱,要是遇到这个事情我就‘瞎’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