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比亚迪的天花板在哪里?( 三 )


后来的人将这种模式总结为“半自动化加人工” , 或者说“小米加步枪” , 更完整的说法是 , “自主研发设备 , 自主建造生产设备 , 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 。
比亚迪赖以起家的这种模式 , 有非常大的迷惑性 。世人往往只看到了最后一句 , 半自动化半人工 , 自动就代入了偷工减料 , 降低标准这个印象 , 殊不知 , 这种模式对人对技术的要求极高 , 是内功修炼到了极致的表现 ,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比亚迪是怎么做的 , 但是谁也学不来的主要原因 。
买设备就相当于引进整套技术 , 对一个企业来说 , 能够保证设备开起来不出问题就算合格 , 如果有些小问题自己能修理 , 这就算很优秀了 。现在你想想 , 如果一个企业对着引进来的设备 , 自己能重新设计 , 自主搭建工艺流程 , 不仅成本大大节省 , 最后还能保证产品大差不差 , 你说这个能力得有多恐怖?买条设备玩得转顶多算是“知其然” , 自己研发自己造设备至少已经是到了“知其然 , 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了 。
半自动化半人工 , 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最后必然走向死胡同 , 而这种研发设计能力的存在将使一个企业的成本竞争能力长期强于那些只会买买买的同行 。
曾经有企业参观过比亚迪的车间后 , 也想复制比亚迪的模式 , “后来 , 他们没有成功 , 因为分解开来的技术 , 其实比全自动要求高很多 。”王传福这么解释 , “这就好比炒菜 , 全自动是大灶 , 只有三个配方;我们是小灶 , 是大师傅做的 , 有五个配方 。最难就是那灵光一闪的感觉 。”
以这条镍镉电池生产线为例 , 王传福看完自动化生产线之后 , 首先会将生产线进行拆解 , 搞清每一道工序 , 每一个工位需要达到的指标 , 设计初衷 , 了解最后组装环节所要完成产品的各项参数 , 然后才是最重要的反向设计环节 , 首先要保证最后产品的参数合格 , 在这个基础上有哪些工序是必需 , 哪些还必须加强 , 有哪些可以省 , 哪些可以用人工 , 哪些不能用 , 最后是优化阶段 , 现在的生产线是不是有优化设计的空间 。如果没有对工业设计 , 以及产品原理的高度认知 , 是不可能完成一条生产线的重构的 。
所以说 , 半自动化半人工的前提 , 是对产品原理的高度掌握 , 是典型的研发生产一体化 , 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 。
事实也证明 , 半自动化半人工只是表象 , 技术水平才是根本 。1995年王传福将样品送给当时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 , 高品质 , 低成本 , 让大霸几乎感到难以置信 , 年底就将原来的三洋的订单转给比亚迪 。
此后的比亚迪 , 在电池行业走上了快车道 。1998年 , 比亚迪在镍镉电池领域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 , 2002年 , 比亚迪在港交所上市 , 王传福也成为福布斯富豪 , 这一年 , 他只有36岁 。
对比亚迪的这套机制 , 有一个非常微妙的注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