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比亚迪的天花板在哪里?( 二 )


这个时候 , 王传福生命中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吕向阳出现了 。
关于吕向阳到底是做什么起家的 , 有好多个版本 , 证券、贸易、房地产的都有 。吕向阳大王传福4岁 , 他16岁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无为分行工作 , 这一干就是15年 , 1993年31岁的吕向阳辞去铁饭碗 , 来到广州创业 , 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
1995年 , 王传福找到了这个发达的表哥 , 一张嘴就是要借250万 , 说要搞个厂做电池 。
现在的250万人民币对于创业来说 , 确实不算什么 , 可那是1995年 。1995年 , 北京三环以内的房子 , 一平米也就是两三千块 , 250万可以在北京核心区买到1000平的房子 , 放到今天 , 妥妥的一个小目标 。
我不知道吕向阳听到这个表弟要借这么一笔钱的时候到底怎么想的 。
但我相信 , 王传福表哥的第一反应 , 最可能的就是这个表弟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 放着前途大好的国企总经理不干 , 自己出来创业 , 而且干的还是费力不讨好的制造业 。
从1983年到1995年 , 王传福研究了12年电池 , 他对电池行业的未来非常笃定 , 虽然后来有各种的地摊文学不吝赞美王传福表哥的眼光 , 但对于这个时候的吕向阳来说 , 最大的可能就是——一点都不相信 。可毕竟血浓于水 , 吕向阳可能就是本着实在不行就当扶贫的想法 , 投了这250万 。我们不知道王传福的表哥当时是怎么说服表嫂拿出这么一笔钱的 , 但这确实是他们人生中最成功的一笔投资 。
我们花了这么大的篇幅来铺陈王传福的背景 , 主要就是想告诉大家 , 一笔投资中创始人的决定性作用 。正如电视剧《亮剑》中说的“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 , 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军事主管有关 , 他的性格强悍 , 这支部队就强悍 , 部队就有了灵魂 。”
英国著名投资人詹姆斯•安德森 , 在他退休前最后一封致投资者的信中这样写道:“伟大的投资 , 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公司具有无限的增长机会 , 从不自我设限;由创始人来领导公司;具有鲜明的经营哲学 , 通常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而独创出来的 。”
第一桶金和比亚迪模式电池业务让王传福掘到了第一桶金 。
1995年2月 , 王传福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 。多年电池行业的研究和从业背景 , 让王传福如鱼得水 。也是在这个阶段 , 王传福的比亚迪 , 摸索出了一整套的研发生产机制 , 而这套机制 , 也是比亚迪能够区别于其他工业企业 , 进而大杀四方 , 长久屹立不倒的核心竞争力 。
比亚迪成立伊始 , 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 当时的一条镍镉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 人民币一千万起 , 而这时的比亚迪 , 注册资本只有450万 , 还有一部分技术入股 。逼急了的王传福只能想尽办法减少设备 , 增加人工的使用 , 用便宜的人工来替代设备 。
在满脑子省钱想法的驱动下 , 王传福采用了看似笨拙的“土办法”:自己造设备 , 把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拆成了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 , 就这样 , 自动化生产线一条要上千万 , 而王传福只用了不到200万 , 就成功的复制了一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