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快手断链和互联网拆了一半的墙( 二 )


但这种开放并非没有时限,在去年的快手电商服务生态峰会上,快手电商总负责人笑古坦言,2022年快手电商将“大搞产业带”,扶持更多商家和新兴品牌 。
根据快手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快手的电商交易总额达到人民币1758亿元 。其中包括电商的其他服务板块的总收入同比增长53%,达到19亿元 。
得益于电商业务的推动,快手小店对电商交易总额的贡献率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71.4%增至2021年同期的90% 。
自营电商对于快手来说,是未来,是希望 。于是今年的脱钩断链,几乎是顺理成章 。
可是回想当年京东和快手结盟时,徐雷和宿华笑颜如花的样子,两家都有各自的算盘 。
直播带货是快手最不愿意被反超的战场 。
因此快手并不排斥为京东做嫁衣,因为要制衡淘宝和拼多多,唯有和京东组队,手里才多了一块筹码 。
京东和快手结盟,也是司马昭之心,无非就是想弥补在直播电商新场景上的劣势,顺便找补回下沉市场的一些份额 。
京东在一二线城市表现良好,但在下沉市场要与阿里巴巴、拼多多竞争,需要巨大的流量入口 。
如何平衡时效与定价之间的关系,京东选择与快手“联吴抗曹” 。
可是如今看来,快手不但没有沦为为京东输送流量的通道,反而因此增加了在供应链上的短板,搭建起自身的电商渠道 。
快手和京东的合作,相当于一次品牌的向上扩展 。并且还能利用到京东遍布全国的 730 处仓库以及大件、小件对内地行政区县100% 全覆盖的配送能力 。
这也因此成为了快手此次断链最大的诟病: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才将盟友一脚踢开,可以说是当年“联吴抗曹”,今日“过河拆桥”了 。
拆了一半的墙互联网的这堵墙是何时形成的?
时间退回到5年前,阿里CEO张勇在“2016天猫全球商家大会”现场,呼吁推倒零售的“柏林墙” 。
张勇口中的“柏林墙”,指的是隔绝了传统商业和新商业的隔阂,喊出这句口号之后,阿里巴巴便开始大搞生态融合 。
而恰恰也是这家企业,从2008年开始屏蔽百度爬虫 。有了这样的开头,在之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互联网企业相继筑起了高墙 。
直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堵高墙越砌越高 。那几年,不停地切换于各个应用几乎构成了每个用户的一天 。
从掏出手机到出门打车、联络工作、订餐订座订机票,再到看新闻、查地图、听音乐、看视频,甚至是买菜洗衣找家政,绕来绕去都逃不出巨头们麾下的各类应用 。
并购入股的风潮也让割裂愈发加剧 。
淘宝和微信互相屏蔽;在京东购物不能用支付宝付款;对于阿里寄予厚望的移动社交软件“来往”,微信进行了屏蔽;阿里投资的快的打车在微信平台分享红包失败;同为阿里系的微博随后又屏蔽了微信公众号在微博的推广……
在抖音和快手,乃至其它的视频平台上,连创作者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默契 。
但凡提及抖音竞对的名字,一律使用拼音或者谐音,以防止审核不被通过 。用户对“wei信”、“某宝”等称谓也是心领神会 。
高墙四起的岁月,恰是各大巨头风生水起的日子,江湖上至今依然有人记得大佬们在乌镇推杯换盏、笑看风云的姿态 。
所谓高处不胜寒,走向顶峰时,谁说不是同时在步入寒冬中?
2020年开始,电商增速猛然降低到了14%,在疫情逐渐过去的2021年,电商增速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
以往单纯靠烧钱走下去的模式似乎越来越难走 。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跨境、社区团购,几乎所有的新模式都在受到挑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