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飞盘“出圈”:“运动热”背后的秘密

投稿|飞盘“出圈”:“运动热”背后的秘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惊蛰研究所,作者|白露
【投稿|飞盘“出圈”:“运动热”背后的秘密】从“白天冲浪,晚上蹦迪”的三亚后海村,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后人山人海的滑雪场 。当年轻人们把运动当成一种流行生活方式的时候,他们总会迅速找到新热点,并且立刻化身朋友圈里引领潮流的人 。
而随着冬奥闭幕、天气转暖,曾经的冷门运动——飞盘,突然又成了都市年轻人们争相追捧的运动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飞盘运动,正式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但直到去年才在年轻人中间引发广泛关注,并且像冲浪和滑雪一样,快速掀起新的运动热 。当小众运动交替成为年轻人所追求的潮流生活方式,飞盘走红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年轻消费市场?
沉寂20年,突然“出圈”飞盘从一开始就是属于年轻人的运动 。19世纪末,美国一所大学的学生们喜欢在披萨店用完餐后,相互投掷圆形烤盘来娱乐,后来这种娱乐方式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各所大学和社区逐渐流行开来 。
1948年,曾在美国空军服役的发明家弗瑞德·莫里森,利用其学到的空气动力学知识,采用塑胶制作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飞盘,并且获得了当时以制作销售呼啦圈起家的户外运动玩具公司——Wham-O的关注 。此后,随着Wham-O公司制作的飞盘逐渐畅销,飞盘运动也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 。
1964年,Wham-O公司的设计师艾德·黑德里克耗时6年研发出飞行更加稳定的职业级飞盘,而Wham-O公司也开始在全美范围内大力推广飞盘运动,并逐渐衍生出多种飞盘玩法,其中就包括目前在国内最受欢迎的“极限飞盘(Ultimate)” 。
20世纪末,正值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入华并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公司,飞盘运动也随着外企员工的到来正式进入中国内地 。不过,此后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群众基础以及世界范围内还未出现规模化的赛事活动,飞盘仍旧作为小众运动仅仅在高校或俱乐部等小范围内流行 。直到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飞盘运动相关的内容,才开始让它有了“出圈”的苗头 。
2021年下半年,小红书开始对飞盘相关的内容给予流量扶持,不仅开设了飞盘运动的相关话题,鼓励玩家发布有关游戏规则、装备选择和运动穿搭的笔记,还邀请国内飞盘俱乐部入驻 。在平台的支持下,原本的飞盘玩家和博主们也开始集中生产飞盘相关内容,极大地提高了飞盘运动在路人用户群体中的曝光度 。
在第四季《脱口秀大会》上,知名脱口秀演员小北“玩狗不如当狗”的段子也让飞盘运动快速“出圈” 。而根据小红书在1月份发布的《2022十大生活趋势》显示,在过去一年里,飞盘相关内容的发布量同比增长6倍 。在社交平台和明星博主们的共同影响下,飞盘运动也被塑造成了属于当代都市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
飞盘是年轻人的真爱吗?从冲浪到滑雪的接连走红,我们可以看到,能够登上潮流中心的运动通常都具备一定的门槛 。比如冲浪和滑雪都需要特定的运动场所,购买装备的成本也不低,而且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对体验者还有体能和技巧等方面的要求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许多选择这些运动的人,正是看中了这些门槛能够帮助他们塑造高端精英人设,为其提供社交货币 。但是这些门槛在飞盘运动的身上却并没有得到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