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内循环与硬科技:中国互联网的「双使命」

投稿|内循环与硬科技:中国互联网的「双使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数字力场,作者丨佘宗明
今年2月份以来,国际风云骤变,本土疫情重现,受多重因素影响,中概股发生了严重的踩踏 。由中概股到港股再传导到A股,剧烈的波动之下,不少人对未来出现迷茫和疑虑 。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开会,针对宏观经济、房地产、中概股、平台经济等系列热点问题,释放积极政策信号 。消息一出,A股和港股应声大涨,市场终于有了难得的暖意 。
股市的起起落落,本是常态 。但这一轮调整格外牵动人心,在于它所处的特殊历史坐标——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
中国经济本就处在转型期,从速度为先,转向更高质量,从出口导向,走向更多依靠国内市场 。
这番转型,并非易事 。外部影响波诡云谲,让人们对不确定性更觉担忧,也是自然 。
历史学家唐德刚就曾说过:「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 。」
船过三峡,风高浪大、水流湍急,陷里面,只会被困于一域;驶出去,才有潮平两岸阔 。
转型亦如是 。驶入深水区,就免不了要涉险滩、过激流、闯难关 。
中国经济必须克服当前的短期挑战,但我们更要看到经济转型的长远之道 。
四十多年前,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发轫,三十年前的1992年,南方谈话框定了中国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向 。制度上搭起「四梁八柱」,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完成 。
中国的人均GDP在2021年达到12551美元,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它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果,但也意味着后续的攀登进程会更加艰难 。
总理就对此做了形象描述:登1000米的山峰,想爬10%只要100米,但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就是150米,而且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 。
行至「历史三峡」的中国经济航船,如何稳舵奋楫、中流击水,抵达现代化转型的彼岸?
01   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冒出各种问题 。改用辛笛的诗来说就是:发展的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问题 。
但越是面临问题,越要回归常识 。唯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发展新兴产业,中国经济才能走得更远 。
这两年,「双循环」这个概念很火 。中国GDP已经占到世界的18%,如果不能够有效提振内需,把「内循环」的经脉真正打通,中国经济必然面临后劲不足 。一个十几亿人的中等收入水平的巨型经济体,已经不可能仅靠出口来带动 。盘活统一超大市场的潜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必然 。
最近几年,贸易摩擦、缺「芯」被卡脖子之痛,的确极大地刺激了国人 。以至于有人对中国经济过去成功的经验也产生怀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遭到某些人的质疑,言下之意,是它并没有突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
在鼓励发展制造业的背景墙下,鼓吹「送外卖送快递等工作抢了工厂劳动力」的反智之论,居然也有了不小的市场 。
中国经济要完成现代化转型,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是对立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也不是分割的 。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广度与深度 。
转型在拓展广度上的着力点,就是推动「双循环」,「内循环」的畅通又是重中之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