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小时全球抵达:中国科技的空天竞速( 四 )


但是,欧美强国在发展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过程中,却相继走了不同的弯路 。军用方面,由于政府在研发方向和预算投入方面的摇摆不定,雷声大雨点小,迟迟不能研制出可用于实战部署的飞行器 。
【投稿|一小时全球抵达:中国科技的空天竞速】民用方面,“太空船一号”作为一个里程碑事件,激励了维珍银河、蓝色起源、空中客车等全球航空航天企业纷纷从不同技术路线发力,瞄准太空旅游市场,探索商业化的空天往返飞行,但是由于技术冒进等原因,研发过程中挫折不断 。
有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已经积累一定技术储备的中国航天机构,随后推出的方案路线更加务实稳健;在国家力量加持下,追赶超越速度明显加快 。
2017年11月12日,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布《2017-2045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按照路线图规划,至2025年,研制成功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太空旅游成为现实 。同一年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航天科工集团的“腾云工程”也正式亮相,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设计并制造完成中国首架可水平起飞、水平着陆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空天往返飞行器 。
投稿|一小时全球抵达:中国科技的空天竞速
文章图片

2021年珠海航展上的“腾云工程”空天飞机模型
与此同时,在这场全球角逐的空天竞速赛里,中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也作为另外一支新生力量悄悄崛起,并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
从飞行试验市场切入的凌空天行,通过快速迭代的技术验证平台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持续突破各项关键技术 。截至2021年底,这家成立仅三年多的民营企业,已经成功完成9次飞行试验 。
随着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技术的日臻成熟并投入实用,“一小时全球抵达”这一美妙想法,已经不仅仅是某一家商业公司的愿景蓝图,而正在逐步成为整个中国航天科技界奋力触达的宏伟目标 。
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发表了《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与思考》主题演讲 。包为民院士指出,我国将在全面提升新一代运载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础上,计划分三步走,到2045年全面实现“按需发射、每年总飞行次数达千次量级、总货运万吨级、总客运万人次”这一构想:
“最终实现像飞机一样重复使用和航班化运营,全面完成一小时全球抵达和天地往返的任务目标 。”
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对于临近空间高超音速、天地往返飞行器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梯队化、体系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并正朝着远景目标稳步推进 。这场瞄准临近空间广袤空域展开的全球竞速,中国科研机构和航天企业虽然相对后发,但却并不居于下风,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半个身位 。
04 弥合空天裂隙“空天飞机”顾名思义,是将航空技术与航天技术高度结合的飞行器,既能直接进入太空成为航天器,又能像民航客机一样在飞机场跑道上自由起降 。
航空和航天两个学科原本同出一脉,却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出现分化 。空天飞行将推动航空和航天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弥合两个技术学科的裂隙,为人类创造一种革命性的交通方式 。
“卡门线”是目前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接受的航空、航天之间边界的定义 。这条位于海拔100 km(330,000英尺)处的分界线,得名自钱学森的授业导师——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航空航天工程学家西奥多·冯·卡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