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随着文人印章的兴盛,印章也有表信的实用工具进入表意的文化艺术。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著《书史》,给出了关于书画鉴藏印审美上的看法。
“印文须细,圈须与文等。
我祖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仁宗后,印经院赐经用上阁图书字,大印粗文,若施于书画,占纸素字画多,有损于书贴。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王诜见余家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如填篆自由法,近世皆无法。”
米芾的这段论述,给出了他认为的书画鉴赏印优劣的标准。一是印文文字要细,且圈(这里的圈指印章的边框)与印文文字笔画粗细相同; 另一方面与书画有关,即不使之污损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米芾的对于印章的审美倾向,印文要细,印边框与印文粗细相当具有统一的美感。米芾的审美倾向在宋代具有代表意义,也由此可以判断,在宋代印章的审美倾向并不是以汉印为标准的。
为什么说米芾的审美倾向具有代表意义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称“米南宫”的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襄阳漫士,湖北襄阳人。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礼部郎官旧称南宫舍人,所以才有了世称米芾为“米南宫”。米芾,宋代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画家。家富喜收藏,精于鉴赏,其居自题曰宝晋斋。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宋史入文苑传。
书法上米芾擅长真、行、草书,并能书篆、隶。在宋拓宋装的《绍兴米帖》第九卷,全是篆书与隶书。宋人能写篆、隶书的不多,所留更少。虽然米芾在篆、隶书上的造诣远远不及其在真、行、草书上的高妙。世传米芾所用之印章皆出于其自己一手书篆、刻印。但是,当时印材用的是牙角晶玉,质地坚硬,不易受刀,那么这一说法就有点值得怀疑了。当然鉴于米芾所留有篆书作品,那么其用印为自己书篆,没有任何疑问,至于自己镌刻,还是假手于匠人,是有疑问的。沙孟海先生认为观米芾自用之印,多镌刻粗糙,与其同时代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印文镌刻工细相比,大不相同。所以世传米芾自己动刀,也有可信之处。那么我们也不做多纠结了,即使米芾是自己动手镌刻,那么与明清之篆刻用花乳石也是不同的。
故宫所藏《兰亭》褚模本米芾跋,一连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亚之印”、“米亚”等七印。虽然不是绝后,但是是空前的,也可见米芾对篆刻艺术的喜爱较之同时期文人更甚。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文章图片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文章图片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文章图片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文章图片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文章图片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文章图片
米芾篆刻讲堂六十六
文章图片
究其印章,入印的文字较杂,既有古文、小篆,亦有九叠文,拙朴有余而工能不足,也是当时印材所限。如其时花乳石刻印已经盛行,相信会大不一样。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时,对入印文字,是没有很多严苛的限制的。
对于米芾在印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有不同的观点的,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其在《书史》、《画史》中论治印、用印之法中了解,米芾对印学是相当有研究的。如今我们提到印学,首先要提到元代的吾丘衍和赵孟頫,笔者并不反对,但是我们也该知道其实早在北宋,就有米芾在印学上是造诣颇深的,只是当时,印章作为书画作品的组成部分,还不是很被重视,所以米芾没有留下专门的论述。那么我们可以讲米芾,和这一时期认为是印学的萌芽时期。
也正是因为有像米芾这样的大书画家对印章的喜爱,影响了很多文人的审美倾向,也让更多的文人开始喜爱印章,才有了后世印章艺术的盛行。
米芾能篆印,是文人自己篆印的最早记载,也是印章从实用工具向文人艺术转化的重要里程碑。米芾自己留下的文字中没有言刻,也说明当时大多文人在篆印之后,再交于匠人制作完成。那么,哪怕是文人自己书篆印文,参与到这一印章的最初级创作阶段,也表明文人对于印章美的认可和日渐重视。
印章作为一种艺术,自有其可以打动文人的审美作用。与米芾为忘年交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东坡尺牍》中载有米芾一信,曰:“某昨日啖冷过度,夜暴下,旦复疲甚,食黄耆粥甚美,卧阅四印奇古,失病所在。明日会食乞且罢,需稍健或雨过翛然时也。印却纳。”
在床榻卧赏印章,感觉奇古,进而使得病亦痊愈,虽然有些夸张,亦可以从中感受到米芾对印章艺术的喜爱。宋人在鉴藏、书画、古玩、集古印谱中与印章的广泛接触,也是印学产生的契机,也是宋人对印章的审美认识促成了元代印学印论的出现。
米芾不是第一个喜爱印章艺术的文人,也可能不是第一个自己书篆治印的文人,也没有提出系统的印学理论。但是正是像米芾这样的大书画家将印章带入了艺术的殿堂。不知道是印章之美吸引了艺术家,还是艺术家令印章绽放更为璀璨的美,兼而有之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