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二 )


不论悲伤,欲望或愤怒,就算有什么问题产生分歧,也会坦诚布公,即使不同意对方观点也会对彼此尊重 。
而这一切的底层构成来源于两个方面:1)依恋(attachment)2自尊(esteem) 。
最初主要在「母亲的怀抱」中养成,为什么有的孩子断奶在8个月-1周岁即可完成,有的则需要2年之久,虽婴儿不懂,但这种间接强化会成为「基础控制欲」 。
婴儿一闹就可以得到「反馈」,实则为依恋;随着时间拉长孩子步入学校,开始在「自我胜任,认知取向,感情取向,自我内涵结构取向」四个方面塑造完善自尊能力 。
譬如儿时,小康家庭在教育孩子上有种「我家条件好」,想吃想要什么就给买;表面看似给孩子提供优越环境,在孩子眼里,实则是另外一种心理强化 。
再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为何「发愤图强」,长大后有些概率爆发成事呢?源于从小被刺激「要努力,才有机会」 。
进一步说自尊对情绪安全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来源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来自对方对我们的看法;进而在此维度上最终实现「自我评估」 。
若对自身评价较低,就很难获得情绪安全,也很难打开心扉与人坦然相处 。
而即便我们自己觉得不错,但后期关系中的另一面对自我评价似乎很低,如「他家庭条件不好,不要跟他玩」,「他是单亲家庭」等,一样会影响到一样人的情绪安全 。
因此,在明知道对方对自己评价不错的人面前,我们会感受到情绪安全,这来源于身边相处的朋友是什么样 。
在明知道对自己评价很低的人面前,我们则很容易感到「情绪不安全」,进而有种自我保护的感觉 。
由于每个地方家庭条件因素与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度不同,所以人会在此产生偏差,后期就会容易在情绪感中缺失,产生「控制性安全」心理,也属于正常情况 。
生活|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文章图片

  • 再说后者:
什么是控制性安全?当外界关系不能依赖时,我们只能依赖自身能力来达到内心的满足欲 。
比如要求自身把一切弄清楚,要求控制别人听话照做,要求自己必须对别人有用,产生这一切核心根本原因在于“对关系的无法信任和不能依赖” 。
你看到的多数男女关系为建立安全感,习惯于了解彼此行踪,在做什么事情等 。
进一步而言,控制是「内心恐惧」的放大;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当出现恐惧人们习惯于防御,过程中可能会取得很大成就,通过外接环境刺激也许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
可是要知道,它的负面性作用也非常大,内心的不稳定极具有「随时爆发」的可能,我把这类型人称之为「高功能患者」,属于外强中干内心非常脆弱 。
为了控制某件事甚至在休息时都非常敏感紧绷,虽恐惧推动取得一堆外在成就,从心态角度而言依然没有驯服心中「隐藏的老虎」,本质还是个害怕的孩子 。
除此外,还有很多人不具备高功能患者的能力,这会直接影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造成精力的消耗,把导向放在错误的地方 。
譬如,你在工作中总能看到有几位「和稀泥」者,嚼舌头踩脚后跟,原因在于他们怕事情超出自我范围,以导致自身无法面对场面而失控,当事情出乎意料时从而陷入恐惧状态 。
那这种掌控欲真的可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吗?其实未必;某些时刻,我们都会短暂得到对自己命运的掌控,看似安全,当时间拉长其实这种安全显得不堪一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