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四 )


对于事情难度,直接决定个人需要具备的心理能力与个人能力的大小和完成事件所获得的收益 。
打个比方:
你入职家新公司一周,当身边同事对你不理不睬,然后领导安排的新工作又超出自身以后能力范围之外,你就会内心排斥该公司,从而打心底认为不是自身想要的状态,最终选择离去 。
进一步说:心理状态与事情难度和环境三者差距过大时,人的内心波动是巨大的;进而产生本能会告诉你「想要逃避」 。
若再不能进入正面反馈,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进而缺失「安全感」 。
生活|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文章图片

  • 再说给予:
它的本质依然是围绕物质和感情展开,核心是「付出」,不妨思考下长大后的人为什么很少愿意付出了?原因在于:1)损失厌恶,2)缺乏耐心 。
心理学当中有个名词称之为「囤积性伴侣」(hoarding-orientation),主要指与人相处中非常吝啬自己情感的人 。
他们不是不愿意付出自身的社交情感,而是把付出当成一种资源,认为付出会消耗自身资源 。
要知道,这种性格主要分为生产性与非生产型两种,而囤积型就隶属于非生产型性格 。
囤积取向的人,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约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付出得不到收获是一种威胁,很大程度由于婴儿时期没有得到照料或无条件的关注与爱 。
譬如:儿时想第一次想给予父母一点东西(贺卡,一幅画)来表达爱时受到拒绝或忽略,进而导致自己认为就算付出,也不一定有回应,久而久之也就不在愿意付出 。
另一种情况为,成年后在社会中与同事相处发现每一次的付出在别人那里得不到信任的反馈,难以建立长期的关系,也就拥有损失厌恶心理,每当想付出时内心还是表现出「算了」的状态 。
进一步而言,囤积性的人从未想过创造双赢局面,只想玩「零和游戏」,我付出必须有收回,自己一定是赢家必须获得对方尊重或同等价值交换 。
这就会造成我们只能以一种暂时而脆弱的方式与他人交换感情,但给予又是相互的,一旦自身不能够主动,那朋友会认为你在孤僻别人,也很可能不再付出 。
因此囤积性的人就是这样把自身陷入「负循环」中的,他们对于回忆有种特殊的忠诚,常常抓住过去的一切不放,并沉迷于曾经 。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种状态,使自己成为精神上独立自主,内心丰裕情感成熟的人呢?我把它简单叫做「打开自我」 。
03、打开自我你要知道,所面临的未来是当下的选择所决定的,而决策最佳路径是「幂定律」 。
换言之从确定性角度,做好当下每一个临危不惧的选择才是对明天的负责;其次是让自身变的更强大,这里有几个方面方法可能更适应你:
  • 首先:调整认知偏差,进击而负责
什么是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iexibility ),它是心理学中重要调解能力,主要指一个人心智,在不同概念,视角下来回切换的能力,换言之,能够脱离旧状态,迎合新状态 。
严格来说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一个并行任务系统,无时无刻在处理多个任务 。
我们在呼吸,心跳的同时还在听或看,并且还要接受来自于触觉对问题的感知;此外,我们还需要进行思考和预测,并进行情绪的处理 。
因此,大脑的神经元会形成固定的路径;对于熟悉的场景甚至事情会喜欢采用「传统路径依赖」方式决策,进而减少效率成本,但这意味着它习惯呆在旧区域,懒得开发新路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