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做年轻人的生意风险很大,还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吧

游戏|做年轻人的生意风险很大,还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吧
文章图片

文丨互联网怪盗团
最近一个月发生的几件事情,连起来看,非常有意思:
【游戏|做年轻人的生意风险很大,还是回去做中年人的生意吧】从8月底开始,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正式升级,未成年人每周只能玩三小时(而且是指定的时间段) 。中秋节调休期间,网游厂商也非常负责地为未成年人调休了 。
9月23日,多家官方媒体批评“变味的剧本杀”,认为其“宣扬暴力、灵异,以此为商业噱头吸引年轻人” 。关于剧本杀内容监管的媒体讨论,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
同一天,抖音推出了“14岁以下每天只能登录40分钟”的防沉迷系统 。虽然短视频行业早已推出青少年保护模式,但进行定量的防沉迷,这还是第一次 。
9月25日,《迪迦奥特曼》等一批动画作品被指存在血腥、暴力、恐怖等“不适合少儿观看”的内容,被全网下架;尚不清楚是否会在修改之后重新上架 。
看完上面的这一连串新闻之后,你应该跟我有相同的感触:
做年轻人的生意,风险很大,而且商家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控制风险 。
投资者总是乐观的,总希望从一切利空消息中找到利好因素 。当游戏行业遭遇历史上最强监管时,他们乐观地认为,短视频等“非游戏娱乐内容”会迎来新的发展;当线上娱乐内容受到监管时,他们又乐观地认为,剧本杀等“线下娱乐形式”会迎来新的发展 。可是他们错了 。此时此刻,如果还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那是一定要失望的 。
过去几年,“做年轻人的生意”成为了资本市场最大的风口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娱乐内容还是新消费,只要说自己“能赢得年轻人”,就能捞到大笔投资和极高估值 。投资人最害怕自己不懂年轻人,旧的互联网平台和消费品牌则最害怕自己被年轻人抛弃 。
B站是“Z世代的视频娱乐社区”;
泡泡玛特是“年轻人的潮玩第一品牌”;
网易云音乐自称“我的用户比B站还年轻”;
Soul自称“年轻人的元宇宙社区”;
海伦司是“年轻人的小酒馆”;
还有直接下沉到小学生级别的小天才手表,毋庸赘述 。
就连割韭菜的人也看上了年轻人这块新菜地 。2019年以来,在社交媒体平台面向年轻人卖基金、撮合券商开户、卖理财课(按最时髦的说法,是“财商课”)、卖职业发展课、卖各种VIP会员群,成为了一门很流行的生意 。就连某些券商首席都从割机构投资者的韭菜改成了割年轻人的韭菜,因为年轻人更好骗一点 。
毫无疑问,相比中年人,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要弱一点,很多尚未实现经济独立 。然而,大家看上的是他们的潜力——就像十多年前,用着QQ、玩着摩尔庄园的那代人,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栋梁 。就算做年轻人的生意没那么赚钱,大家也愿意先把韭菜培养起来,或许多年以后就有巨大的变现机会 。
现在,这场围绕着年轻人(或称“Z世代”“次世代”“后浪”,反正怎么时髦怎么来)的盛宴到达了尾声 。我们可以严肃地指出,围绕着年轻一代消费者,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容忽视、难以管理的风险: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主要的风险在于青少年保护,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保护,也包括防治近视眼、增强体质等身体方面的保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