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炒鞋风波屡禁不止,“得物”们的三宗罪( 三 )


得物还开创了电商交易平台“先鉴定、后发货”的交易模式,为交易的球鞋提供鉴定服务 。其实,上文说过这些潮牌几乎都是代工产品,有时候正品和仿品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官方品牌授权及生产单号 。得物的鉴定并不是由炒鞋背后品牌企业所背书,而是没有任何官方认可的鉴定师群体,这种权威性完全看买家是否认可 。
但不管鞋真不真,得物APP背后是虎扑,依靠着过去积累的社区平台口碑,它的鉴定总归有一定的人群信任,无意中给炒鞋歪风推波助澜 。
第三宗罪:寄存服务大大提升了炒鞋效率;今年4月底,Nice首创了闪购模式 。所谓的闪购,就是卖家提前把鞋寄到平台,通过平台鉴定后寄存在仓库,买家下单后可以直接发货,缩短了交易时间 。也就说,除了真正的买家,中间炒鞋的人可以下单不拿鞋,黄牛就实现了高效率的周转,他们只需要纯线上流转即可,直至最终的买(jiu)家(cai)接盘后再发货 。
一方面节省了费用,一方面也避免了潮鞋被“掉包”的可能性 。
也就说,在这一环节,炒鞋终于实现了“无实物表演” 。
那这些潮牌电商交易平台,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干嘛趟炒鞋的这趟浑水?一切不过为了money 。
根据得物平台的收费规则,一双售价699元的耐克板鞋(Jennie同款),得物APP要收取的服务费共计74.94元(含技术服务费34.95元、包装服务费10元、查验费8元+、鉴别费15元、转账服务费6.99元) 。
其实,炒鞋这场闹剧,从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服饰品牌商不提供鉴定服务就可看出,各种潮牌平台所谓的鉴定服务多么可笑 。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下,平台敢鉴定,消费者敢信任,本是潮牌小圈子内交易,逐渐演变成了覆盖无数人的大闹剧 。
得物、Nice等APP一端连接着千万级规模的球鞋市场需求,另一端也拉动着稀缺数量的限量款、联名款球鞋 。利用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让球鞋的价格飙升,从而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间,自然便会有许多职业玩家应运而生 。
鞋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赋予了低贱的寓意,时常和狗一样成为骂人的词汇 。而在市场经济里,品牌方利用名人效应+超酷设计,结合限量生产的噱头,造成了炒鞋的泛滥 。其实品牌方无非利用了人炫耀心理,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潮鞋款式,成了自谓潮人的年轻人满足虚荣心的物品 。
如果这些潮鞋限量款最高卖价一二千还在理性范围之内,为了“信仰”花掉一二千打个水漂都值,何况还能落到手一双外观看起来漂亮的潮鞋 。但如今,一些鞋被炒到几万元的高价,就具备了极大的破坏力,一些平台如得物APP还推出了相关的分期贷款服务,进一步助纣为虐 。
对于本身就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来说,一旦深陷其中,其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平台在后面“鞍前马后”,这种炒鞋的恶风气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中 。如今,从鉴定、寄存到分期贷款,炒鞋门槛越来越低,潜在受害的年轻人也就越来越多,想打掉炒鞋之风,要从这些平台入手 。
屡陷风波,球鞋平台前路几何?在瞬息万变的球鞋市场中,随着以“毒”为首的球鞋鉴定平台市场的逐渐扩大,球鞋作为消耗品的属性被不断萎缩,反而作为投资品的属性随着平台的扩大也在不断壮大 。
“毒”也是靠着鉴定+分享的打法迅速起家 。有数据显示,2018年的毒GMV仅为2亿元,到2019年,毒GMV一路飙升至70亿元 。而在“毒”更名为“得物”以后,如今依然是中国国内球鞋类交易规模最大的平台 。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似乎“炒鞋”这个标签一直与得物如影随形 。上文说到,得物的前身也就是“毒”,是掀动炒鞋风波的始作俑者 。但当球鞋文化已经脱离本质,已经从单纯的追赶潮流个性过渡为近乎疯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