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良医|“小眼镜”怎么办?!这位医生比家长还急

近视进展最快的时间就是7~15岁,如果能在此之前把度数控制到一定度数以内,以后的眼病发病率会大幅度下降 。
文 | 周洁
9月,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在线举行,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许迅获得“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的殊荣 。
眼科著名专家许迅早已荣誉等身,但他仍谦虚地表示,没有团队的共同努力,也就没有现在的他 。
回顾眼科的发展历程,许迅说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治病、防盲阶段,要开始重视大众的视觉健康,事实上,这也是他这些年来致力于向公众呼吁和宣传的:“眼病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因为近视眼现象如今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非常严重的时刻了 。”
近视|良医|“小眼镜”怎么办?!这位医生比家长还急
文章图片


为了向公众传播正确的视力保健知识,已经是大专家的许迅依然站在科普的第一线,每年都会参加许多青少年眼健康科普活动 。
最近疫情影响,许迅更是忙着给孩子们支招,争取让更多孩子抗疫、学习两不误,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如果我们将高度近视的严重性告知广大家长和患者,通过预防和及早介入,是可以避免青少年发展成高度近视的 。呼吁民众重视近视的防治,这是我作为眼科医生的一项重要责任 。”许迅的话掷地有声 。
随着青少年近视高发,形势严峻,政府部门决定对全体学生进行近视普查和摸底,建立学生视力健康档案 。许迅团队正是此次近视普查标准的制定者,“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10年的探索,教育部在全国征集方案的时候,我们的方案相对来说是最为成熟的” 。
“痴情”眼科四十载
许迅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考上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后,许迅对于要求精细的眼科专业情有独钟 。毕业后,许迅进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当时的眼科主任赵东生是德国医学系的奥地利学派 " 出身 ",作风严谨、精细,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许迅获益良多 。
许迅师从眼科界泰斗级名家张皙教授,对眼科手术把握精准,术前反复演绎、术中明察秋毫、术后不断反思 。
1990 年,30 岁的许迅成为了真正的眼科医生,管理 30 多个手术床位 。“整个病区的手术,张皙教授会做一小部分复杂的手术,剩下的手术都是我来做 。”在许迅看来,眼科手术不是简单的成功就好了,而要做得精细、精致 。
许迅逐渐独当一面,但他并不满足 。1992 年,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师从眼科大师何志平攻读眼科硕士 。这位风格迥异于德系的美国学派教授,思维开阔、理念创新,带给许迅很多启发 。
35岁的许迅改进了显微技术,摈弃了巩膜外兜带的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有效地将原先一种繁琐的手术简化 。他将自己的手术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比国外同类科研论文发表早了两年 。
近视|良医|“小眼镜”怎么办?!这位医生比家长还急
文章图片


回到上海后,许迅专攻眼底病 。
其间,一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患者和他的家属都患有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一家七八个人中,有三四人失明 。我逐渐意识到,中国已进入了糖尿病发病率骤升的年代 。未来中国的眼底病领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于是,许迅率领团队持续 10 年系统地记录众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翔实资料,据此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并将其进一步扩大至社区 。他和团队实施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相继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