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抑制剂|“医生,我还没到预产期,好像宫缩了……”

解读临床上宫缩抑制剂的应用
准妈妈们怀孕之后,肚子但凡有点动静就会特别紧张,一旦肚子感觉有不对劲,“我会不会早产啊?!”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孕妈的宫缩都是生理性的,甚至很多时候压根就不是宫缩(比如说是肌肉韧带的疼痛或是胃肠道相关的不适感) 。
但对于小孕周的妊娠,目前还没有很优秀的监测宫缩手段和随访方法,于是“先兆早产”成了一个出现频率过高的诊断 。
另一个方面,我国的早产发生率为10%左右,每年有200多万早产儿降生,且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
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每10万早产儿中就有214.6位宝宝死亡 。
因此,预防、识别早产,及时给予合适的处理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
今天我们就聊聊在早产治疗中有重要地位的抑制宫缩药物 。
1
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要使用宫缩抑制剂?
2018年,有位教授对全球不同国家、协会的47篇关于早产的指南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几个共识,其中一条就是:
对于有早产风险的孕妇短期使用宫缩抑制剂 。虽然宫缩抑制剂是用来抑制宫缩的,但却不是有了宫缩就要用 。
这和我们目前临床中,很常见的,一发现宫缩就住院,一住院就上静脉药,一出院再带口服药物的趋势还是有挺明显的区别 。
先兆早产的定义
中国指南对于先兆早产的定义是规律宫缩(20分钟4次,或60分钟8次)+宫颈管长度小于2cm,早产临产的定义为宫缩+宫颈管缩短80%+宫口扩展 。
75%有先兆早产症状的准妈妈都能够足月分娩,所以只看宫缩频率,不看其程度及宫颈情况变化就上宫缩抑制剂是并不合适的 。
所以,在使用抑制宫缩药物前,医生应该先结合宫缩情况及宫颈管长度来判断患者是否为真性先兆早产 。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宫缩抑制剂呢?
顾名思义,为了抑制宫缩啊~
使用宫缩抑制剂的目的
最根本的目的只是短时间的延长孕周(一般48小时),争取时间给娃用糖皮质激素促肺成熟,以及硫酸镁保护大脑,再以及争取转院时间 。
指南们均认为宫缩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并不能显著降低新生儿围产期不良结局的风险 。
另外,如果考虑宝宝的肺部已经成熟或是存在感染等其他继续妊娠的禁忌症,都不需要用宫缩抑制剂 。
2
抑制宫缩药物的分类、使用方法与母儿影响
虽然说必要时短期使用,但缩宫素在早产的治疗中地位依旧是无可撼动 。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吧:
总的来说,目前国际上对于抑制宫缩药物的使用还不是特别具有统一意见,常用的药物包括:吲哚美辛、钙通道拮抗剂(硝苯地平)、β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利托君)以及硫酸镁以及“贵妇级”阿托西班 。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使用中也会有一些注意事项 。
表 各种宫缩抑制剂药物总结(点击大图收藏)
宫缩抑制剂|“医生,我还没到预产期,好像宫缩了……”
文章图片

比如吲哚美辛可能导致羊水过少和胎儿动脉导管缩窄,使用超过48小时,就需要每周监测超声了 。
β受体激动剂因为其强有力的抑制宫缩效果,在欧洲各国和我国都有广泛应用,但它可能会给准妈妈和胎儿带来较为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应该加强对孕妈的监测 。
硫酸镁是个老牌抑制宫缩药物,也是在我国基层使用最多的药物 。而近十年来又发现它还能保护早产儿的神经系统,但也有可能造成镁中毒的反应 。因此被建议使用不要超过48小时 。
除此以外,大家可能发现,稍微有点宫缩医生就让吃的黄体酮并没能在此拥有姓名 。这是因为虽然它被用来预防早产,但对于急性早产临产却并没有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