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卫健委|“兰州布病事件”确认阳性3245人!兰州市卫健委坚称对健康无影响( 二 )


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牛、羊、猪 , 人类常常因接触到动物组织或食用生乳制品而感染 。布病传播途径主要由病畜流产物、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 , 以及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
兰州市卫健委|“兰州布病事件”确认阳性3245人!兰州市卫健委坚称对健康无影响
文章图片


布鲁氏菌的生命寄主周期 , Front. Microbiol., 13 May 2014 | https://doi.org/10.3389/fmicb.2014.00213
如示意图所示 , 宿主感染后 , 侵袭性布鲁氏菌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复制 , 并在该细胞内保留了一段较长的时间 。怀孕后 , 细菌侵入滋养细胞和乳腺 。在这些部位 , 细菌大量复制 , 引起流产并通过牛奶脱落(黑色箭头) 。重度污染的胎盘和胎儿成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宿主的主要感染源(蓝色箭头) 。人类可以通过摄入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来获得细菌 。
只要有足够的有机物质并且细菌能免受阳光的照射 , 布鲁氏菌最多可以存活数周 。当暴露在阳光下时 , 布鲁氏菌生物稳定死亡(黑色箭头虚线) 。乳制品的巴氏杀菌或发酵消除了布鲁氏菌生物和人类污染的风险(红色钝箭头) 。野生动物(例如 , 右下角的野牛)的交叉污染可能会使细菌在野牛群中循环 , 进而导致持续传播 。一般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例如马)被是该细菌的流行终结 , 持续流行可能性极低 。
据国家卫健委《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指出 ,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 , 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 50%。20世纪80—90年代 , 由于加大防控力度 , 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近年来 , 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 , 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 , 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 , 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
甘肃省是一个畜牧业大省 , 也是全国布病流行严重省份之一 。1970-1972年全省流行病调查 , 感染率为1.35% , 患病率为0.67%(47236例) 。此间 , 甘肃布病发病率处于低流行状态 。但2000年后 , 甘肃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 , 局部地区人间布病呈暴发流行 , 流行范围已遍及全省14个市州 。2012年后发病率迅增 , 2015年发病率为9.41/10万(2412例) , 达到了流行最高峰 。2014年省兽医局开展重点地区畜间免疫工作后 , 人间布病发病稳中有降 , 2016年7.13/10万(1861例) , 2017年6.71/10万(1770) , 2018年6.03/10万(1584) , 截止2019年12月15日 , 全省报告1717例 。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 世界范围内也仍有少量布鲁氏菌病疫情爆发 。2008年 , 波斯尼亚暴发的布鲁氏菌病疫情感染了约1000人 。
防控经验表明 , 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国家系统地使用了可靠的活疫苗 , 采用了一致的免疫方案 , 并进行足够的诊断检测 , 广泛的疫苗接种范围以及持续清除受感染的动物 。忽视和滥用已经可用于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工具和策略可能会促进新的布鲁氏菌变种的出现 。不加限制地使用低效疫苗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安全感” , 并可能导致具有更高毒力和传播潜能的布鲁氏菌 。
【兰州市卫健委|“兰州布病事件”确认阳性3245人!兰州市卫健委坚称对健康无影响】在此次兰州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中 , 究竟还有没有人患上布鲁氏菌病?有多少人出现此类情况?他们能否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为什么兰州市专家组的说法与医学专业人士说法截然不同?采访人员专程赶赴兰州就此联系兰州市卫健委 , 多次提出采访请求 , 截至采访人员发稿 , 仍未得到回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