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潮|李海潮:预防猝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医”

【李海潮|李海潮:预防猝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医”】本文作者:北大医院副院长 李海潮教授
近日,北航有个同学不幸猝死了,尽管周围有同学懂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及时采取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而且等来120的时候还有自主呼吸,但不幸的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几个月前,我们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学也是因此而离开 。
在后续大学生猝死情况增加的分析中,关于“跑死”和“学死”被着重提及,而在急救策略方面,如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尤其是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普及再一次被提起 。并且列出了没有AED,抢救成功率不足1%,有了AED,抢救成功率增加到了50%的数据 。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强调AED普及的重要性,在各种重点场所都应该配备,等等 。AED也因此被称为“救命神器” 。
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不出现严重后果 。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切入点就是,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难道不能制造出一款方便简易的高科技“神器”,能够挽狂澜于既倒 。于是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对终末端问题的思考 。于是,“神器”应运而生了,如果能大力提倡和普及神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问题是,几乎所有这些神器的出现往往都伴随着巨大的成本要求 。以AED为例,若要尽可能发挥AED的救命效用,就必须生产出大量的可供放置在各种重要场所的AED,商场、机场、地铁站、操场、食堂,包括这次出事的图书馆 。一个机场,一所大学,应该安置多少台AED呢?大型机场AED大约有5~8台,大学需要的就更多 。我们可以简单测算一下一个中等或者大城市需要安置的数量,肯定会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而这,这才是最基本的条件 。
2017年5月2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外籍人士突然发生猝死,经现场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该乘客活了下来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这是浦东机场第一次由普通人完成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成功地救治了猝死患者 。这是该机场安置AED一年多以后的首次立功,而立功人是一位受过心肺复苏和AED使用训练的“普通人”,该患者何其幸运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猝死的情况大约50万例,而到目前为止,能够经过AED而被成功救治的患者依然非常的有限 。因为,要做到成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猝死患者被快速发现、发现者中有会进行心肺复苏的人及早开始胸外按压、AED会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获得、现场有人懂得如何使用AED、能开展进一步救治工作的专业人士能尽快赶到 。而要让这一切都变为现实,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甚至是长期的努力,不是一人一事的提升,而是整个体系相关能力的提升 。这是问题的一端,我们一直在努力 。
而不应该被忽视或是轻视的,是问题的另一端,我们如何才能避免一些本不改发生的意外 。“黄帝内经”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我们有没有能针对猝死进行有效“治未病”的上医呢 。如果有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显著减少上述体系建设的压力,显著降低相关救治工作的成本呢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有” 。我们知道,很多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等等,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发现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等,都是应该注意的内容 。但常常,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是因为某些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孤立因素,而要避免这些因素,我们既不需要高大上的仪器和设备,也不需要高科技手段生产出来的神药,更不需要时不时地光顾高水平的医疗单位 。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好必要的预防,从而成为避免猝死的“上医” 。而且这些方法是愉快的,不是痛苦的,过程是轻松的,不是艰难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