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互联网大厂组织管理的梦醒时分( 三 )
互联网大厂在这个方向上有没有创新?这是肯定的 。但当下的他们要在组织创新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难度不小 。
大部分互联网大厂不愿看到一些“深水区”,可能成为他们止步不前的障碍 。
例如,在组织结构上的变革上,大多互联网大厂看似是做得不错,但柔性有点“过”了 。试想,如果某个基于任务发起的团队里有1000多个成员,用freestyle、打群架的方式作战,必然是低效的 。如何架构灵活作战的“小团队”,让成员既有横向协同,又有纵向指挥,而且利益紧密嵌套,可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 。
再如,在激励机制上的变革,不少企业都做得比较粗放,仍然是在项目制的基础上,加载OKR的目标分解形式,用360等传统方法来考核业绩,再发点增量奖金,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而股权激励这个过去的法宝,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毕竟,由于产业红利的消失,大多互联网大厂已经不在绝对的增长期里了 。如果不决心衡量出员工创造的“市场价值”,如果不基于这种衡量结果让员工进行经营单元的合伙式分享(而非全公司),激励上的若干尝试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 。
上述变革往深处做,就是在打造平台型组织(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无论你给自己的“新组织模式”什么样的命名,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平台型组织的状态 。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非持续深耕,否则不可能有结果 。而大多互联网大厂表面豪放,推动组织创新,实际暗地里保守,绕开了上面的“深水区” 。一方面,这可能是认知的问题,“看不见”;但另一方面,这更可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业务太好,“不想看见” 。如果秉持如上心态,一手好牌也可能被打坏 。
【投稿|互联网大厂组织管理的梦醒时分】在组织管理上的一个公理是,组织的调整应该先于业务的调整 。换句话说,当业务下行再来调整组织,就已经晚了 。所以,尽管互联网大厂依然拥有高市值和高利润,但我想套用一句老话——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