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奈雪”们想知道“谁是卧底”( 二 )
文章图片
一方面是和影视题材一样,卧底类内容往往因为隐藏的危险性和起伏的情节具有较好的故事性;另一方面面向终端的消费门店,门店过万的大众品牌天然具有群众话题参与度 。
有短视频创作者认为,大众视角下的食安卧底视频能够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证明常识 。
在选择品牌时,“内幕纠察局”的视频开始部分会讲解选择卧底这个品牌的原因 。主要来自于前期的市场常识和观察,比如可能在点评类平台看到很多消费者评论其品牌卫生不行,来卧底求证;或者是一个产品很便宜,相关消费者维权事件也比较多,大众潜意识里认为具有食安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实锤证据的 。
通过卧底视频再现,例证众多网友的猜想,卧底内容成为一道品牌食安证明题 。同时,伴随着短视频内容消费兴起,过去图文不能表现的震撼力在视频里得到更大程度的还原,降低食品安全的理解门槛,形成更大的传播面 。
不过通过卧底了解消费品牌的食品安全情况,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并不是首创,卧底一直都是食品监管的主要形式之一 。
从吹哨人到调查采访人员卧底,作为食安领域内幕的主要揭露形式,在中国大致经历了由内到外的两个时期 。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是食安领域最经典的一句话 。这句话来自较早关注食安吹哨人相关法案的同济大学法学教授孙效敏 。
2007年,孙效敏提出建立有奖举报制度,2008年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列入了这一条,2009年出台时因为担心虚假举报被删去 。
没有相关制度的支撑,早期的中国食安新闻,往往不是热搜,而是产业大地震 。比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全部都是震惊外界的行业潜规则 。
彼时食安领域的难题是行业潜规则,为了打破行业潜规则,建立内行和外行的沟通桥梁,2011年经济学家郎咸平在谈论“瘦肉精”时,提出引入吹哨人法案,即内部人爆料制度 。
内部人爆料制度,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卧底,而是作为具备专业知识的知情人,他们消息灵通,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察觉问题,吹响哨声,制止问题 。
不过彼时只有奖励没有保护,内部人爆料的风险太高,只能出现食安“无名英雄”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落实有奖举报件数共计995件,奖励金额共计84.3万元 。不过,部分奖金竟无人认领 。
一方面在内部人士保护上没有周密的法律设计,爆料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举报奖励不够多,举报者顾虑重重 。直到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了“吹哨人”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
如果说食安吹哨人是内部人士为了对抗行业潜规则产生的卧底行为,属于行业“深喉” 。那么发现问题并设法卧底的调查采访人员,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食安卧底发展的走向外部的第二个时期 。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为什么每次食品安全曝光都是采访人员卧底?”有人在下面回答说:每年的315晚会就是一场食品安全卧底成果展示会,可见采访人员卧底调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之多 。
不过虽然都是卧底,相比专业内部人士可以接触到的知情信息和专业度,卧底采访人员的调查往往集中于食品产业链中游的包装运输环节和下游的终端消费服务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猎豹|全网都在夸的“猎豹”是什么?为何这些“黑科技”频频上热搜?
- 政策|浙江省“抢人”:创业失败贷款不用还?官方回应来了
- 大空间|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这些智能设备令运动员着迷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k50|Redmi K50电竞版开卖:“奔驰联名款”海鲜市场需加价千元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