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在线教育转型之难:近在咫尺却不能跨越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芒daybreak,作者|黄小芳在线教育行业遭遇双减政策重创,转型成为从业者的迫切需求,甚至是唯一出路 。
多数人认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受政策鼓励,不在被打击范围内 。于是这两个领域成为媒体频繁报道的热词,是从业者向往的光明所在 。
事实果真如此吗?
【投稿|在线教育转型之难:近在咫尺却不能跨越】一个名为 “转型素质教育口才表演项目群”的微信群,组织者自称可以助力教培机构升级转型 。他们兜售青少年口才训练和影视表演的课程,三个校区是教学成果的证明,这样的课程售价为39800元 。
目前,他们的第一期招商加盟说明会已经在群里开展 。一位自称是童星学院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加盟的优惠名额只有20名,“今天你只需交付1000元的定金,就可以获得这个名额 。”为了烘托气氛,他们不断晒出收款截图 。
但群里的一位创业者告诉「新芒daybreak」,“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托” 。他们推崇的所谓明星演员老师,大多没有听说过 。
这成为双减政策下的一个乱象,有人气愤难抑,“这是趁机割韭菜 。”
随着高途、字节跳动、掌门教育、豌豆思维等机构逐渐曝出裁员消息,越来越多的人寻求新的职业路径 。即使幸免于难,没有被裁员的教育从业者,也在关注新的机会,“我不能等水到脖子再行动” 。
但这注定是一段险途 。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转型比想象中艰难 。虽然同属于教育行业,一步跨过去就是万水千山 。
「新芒Daybreak」联系了3位曾经的K12从业者,因为各种原因,现在他们有的投向素质教育,有的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员 。被寄予厚望的两个避难所,真实景象是怎样的,身处其中的人最有发言权 。
以下是转型者的自述:
01 K12人才并不一定适合素质教育
- 「陈向禾 K12转型素质教育的创业者」
双减政策公布的10天内,我们这个小机构也收到了大概五六份简历,都是从K12机构希望转型的 。但我们基本不太考虑 。
成本是很现实的,我们的试错机会太少,如果是大机构,可能会考虑愿意给机会 。K12教育和素质教育看似都是教育,背后的思路并不相同 。
我也是过来人 。从高中教育转型到素质教育,也经历了很久的阵痛期 。
我最开始做的是高中的教育,给学生补习物理和数学 。这家机构做了2年,我找的老师水平都很好,开的工资也高,在沈阳那个地区还算可以,盈利也不错 。
最后放弃,是因为我的合伙人不能继续授课,他是我们的主推老师,找代替者相当于重新洗牌 。在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我认为只能是停止 。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我们那次活下来纯粹是因为运气,很多时候我们把办学校想得太简单了,继续走下去,我们可能会严重亏损,这是我们接受不了的 。
团队解散后的两年内,我尝试了别的行业,最后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教育 。做教育机构是我梦想的状态,意识到这点后,我筹措资金,杀回教育赛道上,转型素质教育 。
相比学科教育,素质教育最难的是课程内容,研发周期长 。尤其心理学,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 。我们在打磨课程的时候,像是给自己做一次心理咨询,每次都要找一些新的问题去思考,不断优化,耗费心神 。素质教育推广成本也高,不是刚需,家长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认知很难转变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