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哪些大一新生更容易抑郁?|温故知新

医脉通导读
本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2,242名新生入学第一年的抑郁障碍发病率为6.9%,其中绝大部分(94.15%)为首次发作 。
既往自杀行为史与新生入学后罹患抑郁症关系密切,但这些新生的绝对数量毕竟较少;预防工作的重点应落在有创伤经历、近期与男/女友分手、与身边的人关系严重不睦及近期遭遇其他应激性事件的新生上 。
基于预测模型,风险最高的10%的学生「贡献」了入学一年内36.1%的抑郁症病例;这些高危新生入学一年内的抑郁症发病率预计为24.7% 。
近年来,大学生在入学后罹患抑郁症(MDD)的现象愈发常见 。其危害广泛而严重,包括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显著损害社会角色、升高辍学风险、加重焦虑及躯体疾病、导致身体锻炼更少、更容易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加重吸烟、诱发酒药依赖、降低生活质量、导致自伤行为、升高自杀风险等等 。有效预测高危个体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将抑郁症扼杀在摇篮中,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尽管如此,在预测大学生罹患抑郁症方面,既往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
1. 针对大一新生的证据较少,而这一时间段代表着社会角色的转换,可能恰恰是一个高危时段 。
2. 绝大部分证据来自横断面研究,缺乏来自前瞻性研究的数据,进而可能导致因果混淆 。
3. 仅探讨了单个预测因素与罹患抑郁的相关系数,而没有研发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工具 。
4. 既往发现的某些个体层面(individual-level)上的高危因素固然有价值,但由于相对少见,即便完全消除该因素,最终能够避免的抑郁症个案也很少 。从归因危险百分比(PARP)的角度出发,我们更需要明确人群层面(population-level)上的高危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预防获益 。
研究简介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德国、比利时、荷兰及美国的一组研究者通过使用来自鲁汶大学调查(LCS)的纵向数据,探讨了一组大学新生在入学1年内的抑郁症发病率及个体/人群层面上的患病高危因素,并评估了由基线多个变量组成的工具针对大学新生罹患抑郁症的预测效力 。该研究发表于Depress Anxiety. 。
LCS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精神卫生调查国际大学生项目(WMH-ICS)的一部分 。2014-2015学年,全部4,130名18岁及以上的说荷兰语的新生受邀接受基线调查,共有2,519人完成,应答率为61% 。随访12个月后,共有958人完成了随访调查 。研究者获取了这些新生包括个人史在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对其精神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基线一系列因素与入学后新发抑郁症的相关性 。具体统计学方法详见原文 。
研究结果
【抑郁症|哪些大一新生更容易抑郁?|温故知新】女生占整个样本的54.5%,63.4%的新生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均较高 。35.2%的新生在12个月内罹患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如抑郁或焦虑障碍、药物使用障碍等),52.5%的新生在17岁前暴露于至少一次创伤性的经历,52.5%的新生在过去12个月内经历过至少一起应激性事件 。
发病率
基线时,整个样本(n=2,519)抑郁症的12月患病率为11.0%(95%CI: 10.0–12.0%, n = 277/2,519) 。未罹患抑郁症的2,242名新生中,入学第一年的抑郁障碍发病率为6.9%(95%CI: 5.3–8.4%; n = 154/2,242),绝大部分(94.15%)为首次发作 。
预测因素
首先,社会人口学因素(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无法预测新生入学后罹患抑郁症 。
其次,在个体层面上,新生罹患抑郁症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包括12个月内的自杀计划和/或自杀未遂(OR = 9.55)、17岁之前的性虐待史(OR = 8.01)、12个月内罹患除抑郁症之外的其他至少三种精神障碍(OR = 6.27)、12个月内经历至少三起应激事件(OR = 4.29)、12个月内罹患广泛性焦虑障碍(OR = 4.11) 。然而,由于这些预测因素相对少见,PARP值均较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