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平均误诊年限5年以上,还会遗传
罕见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诊断
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又被称为“孤儿病” 。由于发病率极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罕见病常常无法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该目录共收集了121种临床罕见疾病 。该目录的重磅发布,使“罕见病”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渐渐走入了老百姓的视野 。
肝豆状核变性就是一种罕见病,它的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10000-1/30000 。患者由于排铜功能障碍,导致铜在体内多个脏器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所以,此病患者也被称为“铜娃娃” 。
值得一提的是,肝豆状核变性虽然是一种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难以被诊断的遗传性疾病,但该病也是为数不多可治疗的罕见病之一 。在医生指导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经过规范的低铜饮食和排铜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
肢体僵硬、口齿不清还流口水
这是什么怪病?
30年前的一位“怪”病人,给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吴志英医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没有想到,这位病人,从此改变了她后来行医的轨迹 。
那天我跟着我的导师慕容慎行教授看门诊,轮椅推进来一位少年,身体扭作一团,肢体十分僵硬,他想要表达些什么,但是却没有办法说出来,咿咿呀呀的,口水不停地往外流,表情十分痛苦 。
当时家属说家里还有一位姐姐也是这种怪病,已经去世了 。慕容教授听完后,用手电筒照着他的眼睛,指着角膜缘一圈棕绿色的环说:“这是角膜K-F环,这个病人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吴志英)
这位病人的就诊情形带给吴志英巨大的冲击,使她久久不能平静 。门诊结束后,她便跑向图书馆开始查阅资料,当时因为资料有限,书籍也没有详细记录,只是提及这是一种因铜代谢障碍引起的遗传病,铜累及到肝脏和脑部,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
1993年,肝豆状核变性的致病基因ATP7B被发现,逐渐揭开了这个疾病的真正面纱 。原来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不患病,但各自可能会将有害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会让孩子不幸患病,这样的家庭,每生育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4 。
这个病平均误诊年限5年以上
由于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首发症状多样的罕见病,可在各个脏器上体现,病人可能去各个科室求医,加上社会对这个病的认知度低,很多临床医生也不了解,因此很容易被漏诊和误诊 。吴志英团队遇到过不少患者,之前辗转看了好多家三甲医院,延误了多年才被确诊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根据铜沉积的位置不同,临床症状会表现在身体不同部位 。当铜沉积在肝脏里,会出现肝硬化、腹水,最终导致肝衰竭;铜沉积在大脑里,会出现手脚抖动或僵直、讲话口齿不清、流口水、冲动易怒、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铜沉积在角膜上,会在病人的眼睛上看到一个特殊的棕绿色环状物,医学上称之为“角膜K-F环(Kayser-fleische环)”,这些都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典型特征 。
肝豆状核变性关键在于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建议有类似疾病病史的家庭要进行基因筛查,做好婚检、孕检和新生儿筛查很重要 。
不幸中的万幸
这是一种可诊治的罕见病
尽管肝豆状核变性是遗传病,但若患者及时被发现,早期给予有效治疗,其临床症状可获得有效控制,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生活质量 。
对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最重要的就是“节源开流” 。在饮食上控制铜摄入,避免高铜饮食,少吃贝壳类海鲜、动物内脏、坚果、豆类等铜含量高的食物 。其次,通过金属螯合药物的治疗,可将体内的铜通过尿液排出,以达到体内的铜平衡 。
推荐阅读
- 保肝药|没事也要吃保肝药护肝?你以为的“好习惯”,其实正在伤害你的器官……
- 高风险地区|最新!低风险地区来(返)粤人员抵粤后无需测核酸
- 药物|吃药不当易伤肝!8种常见药物,正“悄悄”伤害你的肝脏
- 核酸检测|成都温江区发现一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复阳病例
- 肝硬化|男子确诊肝硬化,半个月后肝衰竭离世,医生:症状为何不重视?
- 糖尿病并发症|当结核“牵手”糖尿病,这些特殊的治疗细节当注意!
-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发病后,身体往往会有这4个症状,若你符合,趁早检查
- 高校|高校师生返校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最伤肝的五种中药,你还经常吃?每个服中药的人都要注意!
- 牙龈出血|肝不好的人,起床后出现4种异常,疲惫乏力,牙龈出血,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