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刷屏“互联网民工”的,大多都是“互联网亚逼”( 五 )
文章图片
在官方(官媒)层面出现类似“互联网民工”、“IT民工”的描述 , 时间线就大概要推迟到2011年以后 , 用法是将“IT民工”作为一种工作强度进行描述——高收入就是“IT精英” , 太累就是“IT民工”——并没有针对在座的各位 。
文章图片
实际上官方(官媒)层面以“人才”为称呼定义“互联网从业者”的做法 , 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前不久北京市引发的《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才进行过鲜明的表态:
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 集聚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 , 吸引数字经济资本投资 , 汇集培养国际化数字经济人才 。
所以说起来有点残酷 , “互联网民工”这个概念能够出圈 , 能够慢慢成为整个“互联网从业者”的代称 , 其实是自媒体们的功劳 , 新媒体的产物 。通过创造标签鲜明的新名词 , 快速触及情绪来加速传播 , 功能性不言自明 。很大程度上来说结果也是好的 , 当“玩梗”越来越普遍 , “IT工作就像民工”也成为一个既定事实被所有人所正视:
甭管您认不认可吧 , 程序员累、开发者苦、互联网人掉头发 , 搞IT的要充分注意健康 , 现在在任何场景里表达这些观点都不会被认为是“矫情” 。人们对呼兰、韦若琛、庞博们的段子 , 就比Norah、杨笠的段子宽容得多——哪怕本质上都是“对特点进行夸张放大”的喜剧套路 。
并且更加残酷的是 , 诞生于新媒体环境的新生产物 , 通常都有新媒体时代的通病 。对于“互联网民工”这样一个文化概念来说 , “语义”的流变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宿命 。
在这个过程中 , 原本借用“民工”中“工”的概念 , 用来表达对“工作量过高”的一面逐渐消失 , 取而代之地是对“民”概念的放大:
我每周把60个小时打卡时间都贡献在这片土地里了 , 怎么还算个“外人”呢?
看上去也没有错 。但如果说千禧年代、10年代的互联网从业者是天然的“开荒者” , 有着“开荒者”特有的“缺乏退路的焦虑” , 那么现在的互联网从业者的共情就很难理解了:毕竟“互联网”已经和传统经济没有了足够大的距离感 , 前者大到包容了后者的一切 , 不一定研发、策划、创意才叫互联网 , 互联网也开始对“大量重复机械性工作”表达出来了强烈的需求 。
——有数据为证 , 下面是某短视频巨头招股书公布的人员构成数据 , 这还没算坐落在各大新一线城市 , 据说是以劳务外包形式存在的庞大内容审核、广告销售团队呢 。
文章图片
所以回到开头那张图的刷屏 , 或许我们更应该关心的问题并不是“把互联网从业者算成农民工” , 而是为什么能够吸引人们毫不犹豫的共情 , 甚至公然放弃了“平权风”下人们好不容易形成的对人群定义上的谨慎——更何况人家根本没这意思 , 不看正文好歹看看原文吧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猎豹|全网都在夸的“猎豹”是什么?为何这些“黑科技”频频上热搜?
- 政策|浙江省“抢人”:创业失败贷款不用还?官方回应来了
- 大空间|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这些智能设备令运动员着迷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k50|Redmi K50电竞版开卖:“奔驰联名款”海鲜市场需加价千元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