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晕厥|诊断率从8%提升至80%,儿童晕厥“中国处方”成世界指南

翻开杜军保写的病历本,各种“生僻”的学术词汇映入眼帘:“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儿童直立性高血压”……这些难懂的术语,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未曾出现,那时全国儿童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率仅为8% 。“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急症,大概15%至20%的学龄期至青春期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晕厥 。晕厥的经历对患儿身心造成伤害,部分患儿甚至有猝死风险 。”杜军保解释说 。而规范儿童晕厥诊治、不断提高诊治水平,也成为这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
儿童晕厥|诊断率从8%提升至80%,儿童晕厥“中国处方”成世界指南
文章图片


杜军保(右三)带领团队查房
【儿童晕厥|诊断率从8%提升至80%,儿童晕厥“中国处方”成世界指南】以往,国内外对儿童晕厥的诊断,常常采用“大撒网”式的检查 。所有晕厥患儿看病先要做一批检查:头颅CT、磁共振、脑电图及其监测、脑血流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测、血液生化化验……繁琐的检查,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浪费,也给患者增加了不便和痛苦 。
针对以往诊断上的误区,杜军保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儿童晕厥诊断程序,将诊断过程简化为两步:第一步仅仅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卧立位血压、心率记录,就能找到部分患儿的病因;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关检查,必要时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便可使大部分患儿确诊 。这一儿童晕厥诊断策略,使儿童晕厥的诊断率达到81.1%,使每个患儿的平均检查费用显著下降,平均住院日从14天缩短为5天 。
在此基础上,2005年,杜军保和团队进一步发现了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012年,他又在国内外首先发现儿童直立性高血压……这些新发现,不断填补着国际上关于儿童晕厥疾病的空白 。
赤诚求“新”
找到病因只是第一步,杜军保又开始思索:如何根据不同病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 。
杜军保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儿童功能性心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针对晕厥症状,美国等国家普遍的做法就是给孩子喝盐水,这种治疗的有效率不足40% 。但到底哪些患儿真正应该喝盐水,需要先辨别 。”杜军保举例,患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孩子,在症状表现上就是起身时或站立时心率过快,导致头晕,但引起发病的因素却不同:一部分孩子是因为喝水少、吃得淡,导致血容量过低,通过临床验证,他和团队证实了24小时内尿液的钠浓度为选择口服盐水治疗的重要指标 。
在门诊看病的过程中,杜军保还发现,有一部分晕厥患儿的诊断也是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但服盐水并无效果 。“他们的晕厥是由血管过度舒张导致的 。”杜军保开始探索,能不能通过测定气体信号分子来辨别呢?果然,他与团队成员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血液中红细胞硫化氢产率、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肽段测定,可以提示血管是否过度舒张,“如果孩子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由血管过度舒张所致,再给孩子用收缩血管药物,这样有效率可显著提高 。”
虽然疗效大幅提高,杜军保却发现,孩子们都害怕抽血,“必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于是,他开始寻找改进方案 。从扎针取血测血液中的标志物,到超声直接测量血管舒张度;从患儿的舒适度,到家庭经济的承受范围……他力求尽善尽美 。
“不用什么高级仪器,不做特殊检测,医生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出这孩子是血管过度舒张?”杜军保给一名博士生布置了课后作业 。过了两三周,都没见学生来课题组开研讨会,一问才知道,是被老师留的作业难倒了 。“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我们一起探讨 。”杜军保对学生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