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柏林|不被理解的跨性别医生:被家长投诉“带坏孩子”,诊室时有冲突

采访人员/佟晓宇实习采访人员/林意荃 罗鹏飞
编辑/计巍
潘柏林|不被理解的跨性别医生:被家长投诉“带坏孩子”,诊室时有冲突
文章图片


严肃和重要的事
现在,每周都会有10到20位跨性别者走进潘柏林的诊室,算上线上的综合诊疗,三年的时间里,潘柏林的团队已经为超过一千位跨性别者提供医疗帮助,来访者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 。
走进诊室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但每一段都跟顺利搭不上边,总是各有各的曲折 。
曾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跨性别者来潘柏林的诊室咨询,希望接受性别置换手术 。在她的病历书上,潘柏林发现早在二十多年前她就来到过医院 。她告诉潘柏林,准备手术的前一晚,她无法入睡,她想到自己已经结婚生子,在事业单位工作,她反复问自己,这样瞒着家里做了手术后,“家里怎么办?孩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
第二天,她放弃了手术 。多年后孩子长大成人,父母相继离世,她终于跟妻子坦诚自己想要手术的意愿,离婚后她第二次走进医院 。现在,她的第一步手术已经顺利完成,正在等待第二次手术 。
大概在四年前,曾有位跨性别者来潘柏林的诊室就诊,进行激素治疗 。因为自己的宗教信仰,他承担了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常表现出无助 。潘柏林总能看到他一个人在角落默默祷告,可他们都清楚,真正的问题仍旧摆在面前 。潘柏林会花很多时间听他倾诉,主动跟他聊起生活,有时他一说就是一个小时,潘柏林就安静地听着,推后下班的时间 。
那之后的每个节日,潘柏林都会收到他寄来的贺卡,一直持续到现在 。有时上面写着他的日常生活、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使用激素的效果,有时是几句简单的祝福 。每张贺卡上,他都称潘柏林为“潘神父”——一个寄托了自己信仰的称呼 。
“在管理规范的范畴内,我都尽可能的给予他们帮助 。”有跨性别者第一次来,他会跟对方聊聊日常,提一些建议,比如在学校里头怎么去跟周围人沟通,怎么去寻求帮助,或者怎么跟父母相处 。
在这间小小的诊室里,共情显得尤为重要,潘柏林在严肃的同时,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温暖、亲切 。“家长如果愁眉苦脸,你需要从心底里体恤他们,去跟他们沟通,对他们来说,这是严肃和重要的事情 。”
在潘柏林看来,所有医疗手段的最终目标是跨性别者能够接纳自己和自己的身体,顺利地回归自己的日常生活 。
刘朦对自己的规划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前她急切地想要完成性别置换手术,但随着激素治疗的进行,和自己的不断成长,她对这件事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刻和谨慎,“如果没有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就忙于做手术的话,最后结果也说不好,可能会反悔 。”她希望能在保证健康的情况下,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跟自己相处 。现在,刘朦需要每3个月复查一次,做完检查后让潘柏林看一下结果,再开接下来的药物 。除了治疗上的保障,在潘柏林的诊室,她同样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在这个地方我不需要面对别人不解的目光,他能理解,不会觉得这是不好的事情” 。
李青等候排号的过程中,一位中年男子一直在门诊附近观察 。他说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样,他也曾经陪同孩子一起来过潘医生的门诊 。来这里观望,是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能看到孩子的“同类”是什么样的状态 。
孩子第一次袒露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时,他完全无法接受,“从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是这样的” 。但随着他接触和阅读了不少与跨性别有关的资料,得到潘柏林的科普,他渐渐开始理解 。可他仍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年轻群体对跨性别的包容度比较高,但是再往上就很难说” 。孩子未来上学、就业是否会面临歧视,这一切都未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