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博文|每位父母都该了解:神秘失踪的潘博文去哪儿了?

潘博文|每位父母都该了解:神秘失踪的潘博文去哪儿了?
文章图片


由于“衡谨卧石”所描述的关于与潘博文相处的细枝末节读起来非常真实可靠,网友们都认为潘博文是平行世界的人,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
在潘博文消失事件引发了全网的火热关注与讨论之后,“衡谨卧石”突然有一天站出来解释说潘博文其实是他的假想伙伴——一位在他初中时期因为遭受同伴排挤而幻想出来的伙伴 。
而潘博文之所以在他回答知乎问题那段时间再次出现,是因为工作上的压力令他回想起往日在学业、事业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种种不如意,以至于情绪失控——他再次想起潘博文,是因为潘的存在能令他感到安慰 。
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朋友?
在“衡谨卧石”最新的“澄清”陈述中,他强调自己没有多重人格,没有精神疾病,潘博文只不过是他虚构出来用以排解烦闷的伙伴 。
就好像几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玩的“过家家”游戏,在“过家家”游戏中,我们将某些物件(比如小动物、人形玩偶等)赋予人格并与其成为“无话不谈”的伙伴 。
而“假想伙伴”是“过家家”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这个伙伴没有通过一个实质的物体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也许是因为孩子认为身边没有任何物体可以成为TA的“假想伙伴”的理想化身 。
因此,假想伙伴并不是精神疾病的指征,而是某些情感需求的折射 。
大多数人的假想伙伴会出现在童年时期 。除非是像网友“衡谨卧石”那样持续而长期经历着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与挫败,一般情况下孩子自青少年时期起都能够以其他的方式表达和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
潘博文|每位父母都该了解:神秘失踪的潘博文去哪儿了?
文章图片


如果你问孩子为什么需要并热衷于虚构一个假想伙伴,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孩子是否总是没有机会“说得算”?
降温的时候,是大人告诉TA该穿多少件衣服;吃零食的的时候,是大人告诉TA吃多少颗糖果才叫适度 。
二,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孩子是否总会感觉自己是家里最“笨”最“无能”的那一个?
高的够不着,重的搬不动,想吃西瓜不会切,鞋带松了不会系 。
三,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孩子是否总会感觉到孤单?当TA想要人陪着玩儿的时候,这个大人要加班,那个大人要做饭……
如果你的回答存在“是”,便意味着你的孩子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这三种感觉,是促使人类产生动力和积极心态从事某件事物的重要因素 。我们无法充分满足孩子这三种情感需求,假想伙伴却可以 。
潘博文|每位父母都该了解:神秘失踪的潘博文去哪儿了?
文章图片


比如,和假想伙伴一起吃零食的时候,孩子可以决定TA和伙伴应该吃多少饼干糖果才不会影响正餐的进食量;和假想伙伴一起吃晚餐的时候,孩子可以决定TA的伙伴应该吃些什么才能够保证营养均衡 。
在与假想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成为了“说得算”的那个人,就好像TA的爸爸妈妈那样 。
又比如,当孩子设定一个比TA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作为假想伙伴时,TA便能教伙伴如何拿勺子吃饭、如何穿衣服、如何拍皮球等等等等 。
此时,孩子不再是那个许多事情离了大人都做不成的“小笨蛋”,而成为了无所不能、被伙伴崇拜的大哥哥大姐姐 。
再比如,当孩子想自己静静地玩儿的时候,TA可以让假想伙伴消失,不形成任何干扰 。
但当孩子想有个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TA可以让假想伙伴立马出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