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私密的聊天截图,为何成了引爆大型吃瓜事件的标配?( 四 )
先要说明的是,聊天记录可以成为法律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发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将微信、微博、QQ、电商平台等聊天记录纳入了证据范畴 。[6]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当然,能够发挥法律效力的,大概也不会是断章取义形式的聊天截图 。
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图像化文本的可信度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发布者可以对截取内容进行主观选择和拼凑,即便话是真实说过的,但意思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人们只需要在浏览器搜索“聊天截图生成”,就能伪造出任何想要的聊天截图,不少假新闻、谣言也由此而生 。
如果把范围缩小,放在今年频发的公共人物相关舆论事件中作为“证据”出现的聊天截图上,其两面性也表现得很明显 。
对于在个人影响力、发声渠道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方来说,公开聊天记录是其自我佐证和保护的方式 。这种时候,聊天截图的确可能成为重要事件的引子,吸引社会关注度 。
不过,当截图成为名人争议事件的“标配”,也可能让人模糊事情本身私人和公共属性的界限,而变成又一次对名人私生活的八卦 。进一步的,当发截图成为当事人和旁观者眼中“理所应当”的方式,或许也遮盖了讨论事件的其他有效形式,而不论结果如何,当事人也始终付出了让渡自己隐私的代价 。
文章图片
几乎每一次爆料都伴随着聊天记录的公开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回到社交网络上,当公开聊天截图不再是个例,而成为泛滥的现象,这最终也可能影响截图的发布者、聊天对象以及受众在内所有人的网上表达 。
当看到聊天记录的可见性被轻易改变,成为面向公共的展演,人们不免处于“想象监控”的束缚中,失去了一定的社交信任,线上的表达和分享欲被削弱 。这可能作用到每个人身上 。久而久之,增加网络社交的不安全感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洛之秋
而当身份变成围观者,当真假混杂的聊天截图频频出现在视野中,其实也会影响人们对于这种表达的认知 。或许是猎奇娱乐,又或许见怪不怪 。而这些最终都指向忽视事件背后的公私界限和隐私破坏的问题,也会影响每个个体的线上表达和数字化生存体验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新品|关晓彤助阵华为nova9系列新品发布,秀出影像社交新玩法
- u3x|千元出头即享5G网络,市售5款大牌手机到底怎么选?
- iphone|苹果开始出手了,部分iPhone机型可能无法使用2G、3G网络
- 限量版|英伟达发布“RTX On”限量版键帽,将通过社交媒体送出
- 5g网络|三星Galaxy Tab S8系列平板电脑亮相,性能体验和颜值都是亮点
- 蒲公英|解决个人租房、工作室网络问题,蒲公英R300A测评
- 5g网络|恢复供货?华为多款5G手机开启抢购模式,或要焕发第二春
- ESP32|基于 ESP32 的网络广播播放器—M5WebRadio(2020.12版)
- 游戏|超级QQ秀如何打造游戏化社交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