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房价如葱”的时代为什么还没来?( 二 )
最大变数还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接盘侠少了 。
大城市离婚率增加,生育率下降,很多家庭放弃提前为子女买房,在二胎、三胎能提供人口增量之前,楼市缺乏需求支撑 。
此外,住宅库存高位运行,似乎也说明中国不缺房子 。
按易居研究院的数据,全国百城新建商品房库存连涨3年,二手房去化周期增加,一线城市普遍在1.5年以上,更别说沈阳、南京、天津那种挂牌量踩踏的城市了 。
政策工具的精准打击不断强化,先被按住的就是学区房,一度逼得深圳中介拿水果暗语报价,很多城市出台交易指导价,不管投资、改善还是刚需都受到抑制 。
公众关心的是调控会不会乘胜追击?
很多人对“房价如葱”的理解很朴素,就是没房的可以买房了,刚需的可以改善了,改善的可以豪宅了,豪宅的歇菜了 。
但这不是调控的逻辑 。
政策的本质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最忌讳的就是过犹不及,所以不会用干掉一些人的方式成全另一些人 。
房地产这盘大棋上,除了望“房”兴叹的普罗大众,还有开发商、相关的产业链,以及整个金融系统,就算是人人喊打的中介,按照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杜鹃的估计,从业人数也有120多万,背后牵连着多少家庭?
去年全国卖地收入8.41万亿,占全国全年财政收入18万亿的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4%,摆脱土地财政仍然需要时间 。
房地产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中仍然有强大的社会惯性支撑 。
华为搬到松山湖的时候,东莞房主欢欣鼓舞;快手上市,小米股权解禁,北京西二旗、后厂村的房主比码农还兴奋,更别说蚂蚁金服IPO了 。
去年6月杭州二手房挂牌量已有12万套,新房供应是14万套,蚂蚁金服的员工就算再多两倍,人人都买房,每人买两套,也消化不完,但房价仍然闻风先动 。
各种市井传说里,也充满了心理暗示,比如我们没少听说某位街头卖麻辣烫的小贩回乡买房的故事,房子是衣锦还乡的重要意象 。
所以有钱就买房是一种跨阶层、跨性别、跨年龄、跨知识水平的集体认知,上至科技互联网新贵,下至贩夫走卒,大家都本能追求资金的资产化 。
房地产成了各领域创富奇迹的最终受益者和沉淀资金的终端漏斗 。
屁股决定脑袋的心智影响也不可忽视 。
最近蔚来自动驾驶出了事故,500位车主发布的联合声明,让人见识了品牌粉丝化的威力,但比起房地产,这真是小巫见大巫 。
我见过不少一本正经控诉高房价的人,转身掏空6个钱包买房之后,立刻变成房地产支柱论的拥趸,分析区位价值也是头头是道了 。
房子是需要花光一生积蓄购买的商品,如果你是刚需,最近买了房,你愿意房子降价吗?你愿意自己赔钱成全那些比你还困难的没房者吗?
那些在售楼处反对降价的消费者经常被嘲笑,其实短时间损失几十万上百万,换成谁也不可能泰然处之,这事还是要有同理心,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炒房客 。
经常被提及的房价收入比也不是绝对的,当年谢国忠说北京房价5000元是泡沫,就是看到这一点,但后来也表示还有流动性和土地供应规模等因素,而且大城市是经济引擎,很难把库存与过剩简单挂钩 。
郎咸平说房地产泡沫不可怕,泡沫破灭才可怕,当房产固化为个人财富的标志性符号后,经济价值就注入了社会属性 。
此外,中国人安土重迁,房子已经外化出部分家庭和情感价值,所带来的归属感无可替代,不像美国人盖个房子就像搭积木,动不动换个房车周游四海 。
所以调控本质是在平衡木上跳舞,既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又不误伤真实需求,这就需要政策工具老练纯熟,思路清晰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猎豹|全网都在夸的“猎豹”是什么?为何这些“黑科技”频频上热搜?
- 政策|浙江省“抢人”:创业失败贷款不用还?官方回应来了
- 大空间|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这些智能设备令运动员着迷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k50|Redmi K50电竞版开卖:“奔驰联名款”海鲜市场需加价千元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