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颜值经济风暴来袭,国产美容仪如何站稳脚跟?( 二 )
文章图片
在这个动辄看脸的时代 , 市面上的美容仪宣称的功能实在丰富 , 包含美白、嫩肤、清洁、提拉紧致、瘦脸、收缩毛孔等等 , 看起来颇能精准满足当代年轻人的美容需求 。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2020年5月的数据显示 , 20~49岁中国女性消费者中有 59% 表示曾经至少使用过一种美容仪产品;《2020线上家用美容仪消费洞察报告》显示 , 有93%Z世代会购买各类院线医美产品 , 30%的Z世代会选择购入美容仪 。
同时 , 企业端的生产升级 , 也呼应、推动着美容仪消费潜力的释放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美容仪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14年开始加速增长 , 2015~2019年五年间一共新注册了6.9万家企业 , 其中2019年的注册量是2.4万家 , 同比增长41.6% , 是过去十年中注册量最多的一年 , 相比2010年的注册量增长了19.4倍 。
消费端与产业端的协同作用之下 , 美容仪市场迎来爆发拐点 。
国潮崛起 , 本土美容仪的反击战长期以来 , 中国美容仪市场被海外品牌占据 。
据AI财经社报道 , 国外知名品牌的美容仪产品早于2015年就已经涌入国内市场 。彼时 , 美容仪还属于小众行业 , 消费者只能通过代购或海淘的方式购买 。雅萌、ReFa、斐珞尔、松下等海外品牌占领了国内美容仪市场80%的份额 。
明显的先发优势下 , 海外品牌占据了“高端”卡位 。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 , 从品牌均价上看 , 市面上的主要美容仪品牌均价差异较大 , 海外品牌均价普遍高于我国本土品牌 , 日本品牌Dr.Arrivo和雅萌美容仪均价分别为8839.15元和4259.14元;中国本土品牌多以高性价比切入市场 , 产品均价多在 300~500元左右 。
高单价之下 , 海外美容仪兼品牌具高毛利 。查看各美容仪公司的财务报表发现 , 雅萌近4年的毛利率都在64%以上 , Refa背后的日本上市公司MTG在2019年毛利率达到了62% 。
国货品牌则明显更加“年轻” 。据中国家电网数据显示 , 目前与美容仪器相关的企业超10万家 , 其中 , 80%以上的企业都是在近5年内注册成立的 。比如 , mesmooth、BIOLAB听研、氧芬创立于2019年 , 而飞莫、inFace则成立于2017年 。
不过 , 如今不少国产品牌已经开始奋起直追 , 剑指中高端 。
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 , 2020年线上女性抗老美容仪商品中 , 单价3000元以上的抗老美容仪的消费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美容仪中高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
基于此 , 以医疗健康产品起家、而后切入美容仪市场的Comper , 摒弃了代工模式 , 自建供应链和工厂 。其从一开始就守住了自己的定价体系 , 成为唯一一个2500元以上高客单的品牌 。
创立至今已完成6轮融资的AMIRO , 其产品售价也将近2000元 。以Comper、AMIRO为代表的国货品牌正利用产品创新、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 慢慢改变着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固有印象 。
推荐阅读
- 曲面屏|荣耀60 SE深度体验测评,2000档内外兼修新标杆,双曲面颜值惊艳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