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受害者

最近放暑假了,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增加了许多,大家和孩子们的相处还好吗?
处在很享受孩子在家与我们相处的时光?
还是心里抓狂并控诉着熊孩子的种种恶行呢?
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最近有位妈妈跟我倾诉:下班到家,打开门那一刻看到孩子正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这破孩子一点自觉性都没有,回来就看到他看电视,就是不看书,怎么那么不知道上进呢?
还有一位妈妈诉说:本想暑假让孩子查漏补缺,下半年成绩进步快一点,放假在家辅导孩子作业,结果经常发生冲突。终于,孩子在受到妈妈呵斥之后,低头不语,回赠给妈妈的是怨恨的眼神,甩头而去......
妈妈心里觉得:我这么为他操碎了心,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理解我,好伤心呀!
无论在此时选择训斥还是选择忍耐,那个情绪,都真实存在在你心里,让你很难受,对吗?
请你想想,是什么想法,让你看到孩子的行为时就心生不爽呢?
因为你的限制性信念”在左右着你
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就应该在家作业或者看书思考问题。
如果孩子不是这样的,那一定是孩子在学习上不积极不上进的表现。那么在这个信念之下,当你看到孩子坐在电视机前时,当孩子不接受你的安排时,自然就会有情绪生出。
现在我请你换一个观点,并带着新信念重新来面对孩子的行为
如果你的观点是:孩子坐在学校那么久了,不知道要学多少新知识,写多少字,做多少题,其实蛮辛苦的。身体健康是第一,我希望他可以在家让自己休整好,别把自己弄得太累,一直处在紧绷的状态。既不利于身体,也不利于学习。
我的孩子是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TA很多能力都比我小时候要强太多了。
带着这样的观点,你打开门,看到孩子正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对辅导作业的抵制请问,你还会有情绪吗?是不是心里的火消了一些呢?


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01 对孩子发泄情绪的原因
整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向来都是老板批评员工,社交场合都是权力大声音就大,所以孩子就成为整个能量场中的底层。我们不管在单位受气在外面受气或者是跟自家的老人先生斗气,最后会发泄到孩子身上。
我们之所以敢这样做,认为这样很安全。因为我们不管怎么样对孩子发脾气,最后孩子还是依赖我们。对于孩子来讲,我们就是TA的整个世界,我们就是TA的天。只有等孩子慢慢地长大,走出社会有更多的社交对象,父母在他心中的位置才会慢慢弱化。
孩子走越近就伤他越深。
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也是被家人被身边的人这样对待,在我们的体内已经形成固有行为模式,真正阻碍我们改变就是这种旧的行为模式!
【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受害者】很多父母都会说:我知道不应该这样,可是我做不到!
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如果知道就能做到,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难做的事
虽然我们知道不应该带着情绪对待孩子,但是我们情愿呆在舒适区不愿意花力气跳出。
而且我们不知道,原来呆在原地也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我们很多的能量,使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为什么不愿意尝试改变呢?
我们往往总是把改变想得太恐怖,太艰难


02发泄的后果
大家想想看,当我们把情绪发到孩子身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孩子如果被不断接收我们的情绪垃圾,要么就会变得很懦弱
他们心里会想:因为你强大,我弱小。我打不过你,不跟你争,我忍着,等我长大了,我离你远远的。
同时,有些孩子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在父母拍桌子时,他拍得更大声。父母甩门而出,他下一次也甩门而出,而且更大声。
所以,孩子要么反抗叛逆,要么就是复制我们的行为最后亲子关系疏离
家庭是个修行的道场,我们修不满的学分,我们吃不了的苦,化解不了的矛盾,通通都会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还会一代代复制下去。
看到这里,我们的父母是不是该警醒了呢?

03 解决方案
温和而坚定的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但行为上建立界限


场景表达:在街上,孩子看到玩具闹着要买,妈妈很生气地说:“太过分了,我们都说好
了不能买。”


为什么会如此表达呢?
因为我们担心自己的全然接纳变成溺爱局面会失控了,孩子以后无法无天
因为我们无法面对自己真实情感,背后有担心和害怕失控,还有嫉妒我们以前都没有被这样对待过,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你。


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受害者
文章图片
所以应该怎样做呢?
温和地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心平气和地对孩子陈述客观事实:“这个玩具你想要,妈妈没有给你买。”
理解孩子的感受:“你很伤心,有些失落,对吗?”
但是行为上我们要坚定地设定界限:“我们说好了,今天不买玩具。如果很难受,让我陪你哭一会儿”
此时,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只会是短短的一两分钟,只会因为没有得到东西而失落一阵。但是他不会因为情绪没有被父母接纳,感受到不被爱,是错的。
如果是持续三分钟以上,那一定是我们大人给孩子煽风点火加了佐料:我们吼他,我们瞪他,我们不理睬他。
有人看见孩子哭,会不耐烦地说:“好吧,你哭吧,让你哭。”
虽然语言的文字是让孩子哭,但是语气上是完全不接纳,孩子还是会哭得更厉害。


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情绪无条件接纳,同时要对行为上要有界限,这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不担心自己失控了。对我们自己的情绪也是要做到无条件的接纳:接纳自己很深沉的嫉妒。
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同时我们的行为要建立界限就是我们提醒自己,我们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有理智的成年人了,我们不可以在是用情绪肆无忌惮地表达,因为它会深深的伤到孩子和我们的关系。
我们行为上给孩子设立界限,情感上要跟他保持连接方式,会很好滋养呵护和典范给孩子而不会破坏我们的关系。
温和而坚定的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但行为上建立界限
我们不少人在情绪的认知管理和成熟度,其实没有比孩子好多少,所以我们都要去做。
从今天起我们不要再说:“我知道,可是我做不到。”
没有人做不到,只要我们如何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目标,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产生孩子行为的原因。我们把这个障碍想的太大,什么也实现不了!
如果谁还说:“我知道了,就是做不到!”
那各位请问问你自己:你真的有多想做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