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秦孝公

赢渠粱,献公之子,二十一岁即位。

赢渠粱即位之初,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秦国。由于献公连年打仗耗尽了举国财力,国人连维持温饱都很困难,更遑论庶民,当此之时,山东六国又在彭泽湖畔计议分秦。内忧外患,秦国该何去何从,我想,此时的赢渠粱是迷茫、惶恐的。这位年轻的君主能使秦国摆脱困境吗?
景监是金令箭特使,带回了六国图谋分秦的消息,也是他提出了如何瓦解六大战国盟约的解决办法——用财货买通魏国公子卬,利用公子卬影响魏王进而瓦解六国会盟。此法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还是被孝公采纳了,或许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上天何其残忍,新君刚刚即位就遇上了此等亡国之危。好在此法管用,暂时瓦解了六国的盟约。
【大秦帝国之秦孝公】亡国之危暂时没有了,但秦国如何才能摆脱穷困弱小的局面呢?山东六国提起秦国就是蛮夷之邦,不通中原礼教,弱秦已经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中,甚至老秦人都这么认为,孝公深以为耻,于是求贤令出现了。求贤令一出,山东士子皆觉此书读起来令人酣畅淋漓,书中痛斥秦国以往国君之过失,同时表达秦国求贤若渴之心。此举着实吸引了诸多士子入秦,然没有一个堪任大任之人,令孝公很是忧心,他甚至决定亲自治国理民。然而孝公不知道的是,应经有人暗中为他找寻人才了。
百里老人是穆公时期百里奚的后裔,鬼谷子外门弟子。机缘巧合,百里老人在魏国最有名望的酒肆洞香春为老师公叔痤守灵的卫鞅,暗示他进入秦国可实现胸中抱负。景监此时正在魏国执行秘密使命,恰逢商鞅,与之对弈,虽输棋却与商鞅卫鞅一见如故。洞香春的主人白雪告诉卫鞅景监是秦国特使,这一机缘使得卫鞅萌生了去往秦国的念头。此时恰逢庞涓已对卫鞅有了杀心,于是卫鞅便独自一人进入了秦国。
卫鞅三次觐见孝公,第一次用儒家思想示以秦公,第二次用道家思想,直到第三次才道出了自己真正的治国长策。究其原因,是卫鞅在考校孝公,结果二人将对方引为知己,在书房彻谈三日三夜。卫鞅入秦让孝公看到了秦国强盛的希望,然卫鞅的法家思想能被朝野和庶民接受吗,这是孝公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考验。
变法的阻力来自于以甘龙为首的老世族。举凡变法,只要涉及封地必定会遇到老世族的大力阻挠,因为这涉及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孝公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首先,他任命甘龙为虽位高而无实权的太师,将公孙贾任命为太子右傅,将赢虔任命为太子左傅兼领上将军,为卫鞅变法扫清障碍;其次,任命景监、车英等一批支持变法之人,为卫鞅变法垫下基石。孝公虽重用一帮山东士子却只给了卫鞅客卿之职,这一做法令一帮老世族无法发作。由此可以看出,孝公虽刚即位,却深谙人心与官场之道。变法有条不紊的在秦国进行,国人对新法令交口称赞,无不支持卫鞅的新法令。然而事情真的会这么顺利吗?
公孙贾是太子右傅,主要负责为太子讲书。太子年少,孝公无意让他过早涉及朝局之事,但总有人想借太子之手除去卫鞅,废除新法,真可谓是目光长远。首先,老太师甘龙借为太子讲书之名哭诉卫鞅将封地去除,一班老臣晚景凄凉,在太子心里种下一根刺。其次便是交粮事件。卫鞅变法保留了太子的封地,甘龙在交粮之时将粮食换成了草料使得太子大怒,不仅杀了交粮之人还到封地去泄愤,致使很多人伤残。嬴渠梁得知后很是气愤,差点杀了太子。在太后和公主的劝说下饶了太子一命。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太子被罚以布衣之身勘察秦国。我认为,卫鞅和太子的嫌隙由此产生。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孝公并不因犯罪之人是太子而徇私枉法,可见他是新法的忠实拥护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