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在前面的文章中曾讨论出王阳明的“至善”的含义:更加深度和广泛的一种善的意识形态,即包含万物最高善之标准的善。其实,在他的思想中“至善”是与“格物”不可分开的,他认为“格物”是达到“至善”要做的功夫。那么什么是“格物”那?
“格物”一词出自《大学》,常常与“致知”连用,即为“格物致知”,这四字在儒学的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大学》中并未给它解释,后儒对此有很多的注解,其中比较流行的当属朱熹的注解:“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它的流行在于朱熹的《四书》是属于官方授权的正统思想,且为科考的标准,但权威却并不见得很正确,后世怀疑的有很多,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很激烈的批评。
其实王阳明年轻时也是朱熹的拥趸者,甚至用他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然而直到晕倒也没有“格”出个所以然,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直到后来提出来自己对“格物”的观点:“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什么意思那?其实就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端正此心,去私欲,而达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心之本体即是性,心之作用即是心之本体的表现,尽心就是尽性,也就能穷究天理,从而致良知。他很推崇“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性”——心之本体,参透到极致,就能体会到天地的根本道理。这看似很玄的说法,其实体现的是心占主体,本心为万物之源的思想,这也是王阳明的思想。所以在接下来他对“心”与“格物”的阐述中,他就能强调:“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在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这里他把“心”与“物”联系在一起,概括成了:万物由心而起,无心外治理亦无心外之物的思想。所以,他的“格物”也就很好的理解了:格物在于诚意,诚意在于意念,即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正,无时无处不在存天理。
王阳明把万物看做由内心起的思想值得商榷,但他“格物”在于内心的思想确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做万事,对万物,首要正己心,诚己意,方能成事。
【格物】扫描关注公众号:課書:
格物
文章图片
微信二维码.jp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