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主旋律电影、剧集,都喜欢“拼盘导演”了?( 二 )


文章图片

在这股风潮背后,无论电影还是剧集,“拼盘导演”作品最直接的优势在于,实现导演知名度和相关演员热度叠加,即提升掀起市场热潮的概率 。且对于目前尝试更多的单元式“拼盘”来说,只要其中一两个单元口碑爆发,就能带动整部影视作品的口碑上扬,实现某种程度的“瑕疵掩盖” 。
更重要的,对剧集市场来说,“拼盘导演”作品目前更多的是短片合集的形式 。而在当下,短视频重塑市场观剧习惯,短剧渐渐成为新发展趋势,“短片合集”实际上更契合市场需求 。而在“拼盘导演”形成热潮之前,单元剧、短剧在各大视频平台也都有尝试,这样的土壤可能会使得“拼盘导演”模式在剧集市场迎来更集中的爆发 。
疫情压力+献礼催化事实上,“拼盘导演”的模式并不是在近几年才出现 。
投稿|主旋律电影、剧集,都喜欢“拼盘导演”了?
文章图片

早在1962年,菲利普·德·布罗卡、雅克·德米、罗杰·瓦迪姆等9位法国导演,合拍了一部电影《七宗罪》,可以视为“拼盘导演”模式的早期尝试 。
但是,这一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大范围铺开,也很难去验证“拼盘导演”的商业回报究竟如何 。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结多位导演不仅成本高,分工协调、风格统一等都是难题,“拼盘导演”作品大多都是“偶发性事件” 。
就一些内地导演来说,如张艺谋参与执导的《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陈凯歌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姜文的《纽约,我爱你》等,都是国际“拼盘导演”作品,但是,这些作品比电影本身更具吸引力的,是背后所承载的对导演国际地位的肯定,因此从创作层面而言难以持续 。
相比之下,对当下发展趋势影响更大的或许是港台地区的早期尝试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地区一部《光阴的故事》引发不小的反响,该片由张毅、柯一正、杨德昌、陶德辰4位导演“拼盘”执导,尝试透过4个人物成长,折射台湾30年的社会形态变迁 。
而在2003年,香港聚焦“非典”事件拍摄《1:99电影行动》,该片邀请到15位导演,周星驰、徐克、林超贤、陈可辛等大导均在其列 。
投稿|主旋律电影、剧集,都喜欢“拼盘导演”了?
文章图片

【投稿|主旋律电影、剧集,都喜欢“拼盘导演”了?】某种程度上,从《光阴的故事》到《1:99电影行动》,这两部电影的内容指向,与当下内地的“拼盘导演”电影非常相似,即着重于“主旋律”和抗疫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事件 。但在当时,由于这两类题材的受众土壤还没有完全培育好,受“大环境”的影响,“拼盘导演”作品在内地走了一段“弯路” 。
2005年至2016年,因爱情片持续涌现高票房作品,“拼盘导演”模式也开始尝试这一方向 。但据镜像娱乐统计,这一期间,相关影片甚至没有一部票房过亿 。尤其是在2016年,集结张一白、管虎、张猛、滕华涛、高群书5位导演打造的《奔爱》,票房止步于5000万以下,市场对此信心大减 。
但与此同时,《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主旋律影片逐渐找到新时代的叙事方式 。90后、00后逐渐成为电影主力消费人群,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大潮需要更多立足点 。而最终引爆这一模式的,则是献礼的整体氛围和突如其来的疫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