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势力|科技巨头造车三大派:华为居右,百度居中,小米居左( 四 )


总的来看,对于百度而言,重心仍放在科技而非造车上,有助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智能化和软件的开发上,从而让车与其互联网大本营有着更好地生态协同作用 。
守住AI基本盘,也有利于百度在汽车以外的多元化业务扩张,整个AI生态体系可以反哺车联网,更重要的是,这对于百度的市值提升无疑具有很大意义 。
总体来看,无论是华为还是百度,对于造车道路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非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战略所调制的最优解 。
以劳模雷军为代表的躬身入局派相比拿着科技筹码入局的华为和百度,小米则是一家有互联网思维的制造业公司,在造车这件事上也是最执着的一个 。通过完全自己造+投资布局思路,小米像是把智能汽车当作智能手机来做,与大洋彼岸的苹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做这件堪比二次创业的事情,小米无疑是跳入了泥淖 。这也是为何,仅仅早宣布造车三个月的百度已经出了样车,但如今小米的汽车产品还八字没一撇 。
进击的主动权
随着越来越多造车玩家成品问世,甚至跻身头部,在这场需要跟时间赛跑的游戏里,小米的动作越迟,大众的期待也就随之变得越高,为何小米要坚持选择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与其造车逻辑有着很深的联系:
一方面,与华为同样,小米有线下店,懂制造且供应链经验丰富,这无疑是先发优势 。但华为需要面对更加高企的不确定性 。而相较于华为,小米的负担显然要轻上许多 。
与小米类似的还有家电企业,诸如创维的创始人黄宏生,早在2011年就通过增资南京金龙,成为了南京金龙的实际控制人 。借助南京金龙为主的开沃汽车集团,创维于2017年正式开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 。而早就对造车心痒痒的董明珠,也于今年正式控股银隆新能源 。
不难发现,自己完全亲自下场造车的巨头里,大部分都是是有制造业基因且懂供应链的厂商 。在谈擎说AI看来,虽然整车制造不是汽车迭代风口下的重头戏,但相较于供应商,对于企业宏观战略的制定,仍存在着更优的主动性和协同性 。
就像特斯拉坚持在中国建立超级工厂,这与其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全栈自研的态度一脉相承,在造车这件事上,尽可能地把握绝对控制权 。
另一方面,在企业基因上,小米虽从事制造业,但有着非常清晰的互联网思维 。众所周知,小米产品有着全家桶属性,物联网方面在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且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
小米的产品线覆盖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配件、智能小家电、智能大家电等一系列领域,通过米家生态可以将产品互通互联 。
因此,小米完全自主造车,不仅与其制造业基因吻合,用更大的主动性抓住新风口,有利于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与此同时,这也是对其智能硬件生态版图的进一步扩张 。
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今天全民造车的浪潮下,如果说百度和华为在过去几年里皆有失意之处,前者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者主营业务受阻,小米则在近年来一直都是风头最盛的那一个 。
不仅是账上有充足余粮,在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层面,雷军经历过一次巨大成功,做成了汽车,缔造一个全新的小米不为过 。无论怎么看,小米都更像是以一种进攻姿态入局造车 。
但凡事皆有两面,出于种种因素,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想要从0到1,华为抑或百度,都是扬长避短,通过或多或少的赋能思维在进行,将自己的储备迅速输出,而小米显然要考虑得更多 。
不仅是制造上需要从手机到汽车的维度突破,相较于早就布局自动驾驶的华为和百度而言,小米在汽车智能技术方面的短板同样明显,也正因此,小米其实一直在默默跟时间赛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