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和马东聊聊,为啥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三 )


另一方面 , 喜剧行业也面临着缺人的困境 , 新一代喜剧人中 , 除开沈腾马丽贾玲等一众头部喜剧演员 , 也陷入青黄不接 。
投稿|和马东聊聊,为啥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文章图片

在思考节目路径的过程中 , 米未也尝试去突破对喜剧明星的消耗 。他们观察西方社会喜剧结构的搭建方式 , 去思考喜剧学校、《周六夜现场》等节目以及情景剧明星诞生的共通点 。他们逐渐发现 , “共创”是这些喜剧背后的生产方式 。
“一个喜剧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 , 依赖单一的编剧 , 即使他是神仙也不行 , 神仙也会累死的 , ”马东告诉毒眸 , “大家思维步调一致 , 明确一个方向 , 在‘yes , and’的哲学思维去建构自己的内容 , 这种共创的方式作为内容的创作核心才是对的 。”
所以 , 米未在节目中选择的呈现形式也是“共创” 。导演团队给自身的定位是“放大器” , 他们选择一群有才华的“新新喜剧人”上台 , 并通过这个舞台 , 将他们的才华推向全国观众 。
选手中有上了春晚的金靖、蒋诗萌 , 有上过《奇葩说》的小鹿 , 但大多数都是初次上综艺的新人 , 比如宗俊涛、史策、孙天宇……原本藏在幕后的编剧这次也走到台前 , 每一个作品表演结束 , 导师都会问到合作编剧 , 让观众席里的编剧 , 在镜头下谈谈创作的故事 。
投稿|和马东聊聊,为啥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文章图片

上过春晚的蒋诗萌
当然 , 舞台喜剧是表演和创作一体的艺术 , 像第一期节目中的《互联网体检》《三毛保卫战》等作品 , 编剧都坦言 , 这是和演员们一起“鼓捣”出来的节目 。“有的演员极有天赋 , 上台非常精彩 , 但很难沉淀 , 在台上嗨完了下台就忘了 , ”马东说 , “这个时候有人记下来 , 几个人一遍一遍淘洗 , 最终就成了作品 。”
到了后期 , 导师也会加入这个创作的团队 。据透露 , 黄渤经常来米未公司看排练 , 提着饮料和零食 , 在排练室里一泡就是一晚上 。于和伟远在剧组拍戏 , 不方便来看彩排 , 就在短暂的休息时间 , 躲在洗手间 , 看完排练视频 , 给选手连发20多条60秒的长语音 。
“只要有天赋的人 , 放在一起共同创作 , 就一定会很好笑 。”马东笃定地告诉毒眸 , 共创是他们的底层方法论 。
投稿|和马东聊聊,为啥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文章图片

米未要做的另一件事 , 是突破以往喜剧节目中呈现的喜剧形式 。
在毒眸往期文章中曾提到 , 大众在喜剧偏好和笑点上的差异是长期存在的 , 只是在当今的媒介环境里 , 这种差异被放大了 , 观众对于相声、小品、舞台喜剧等多元喜剧品类的口味不同 , 难以被归纳到同一审美和形式评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