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激战上海滩

投稿|激战上海滩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消费Daily,作者 | Bale
近日,有消息称,永璞咖啡的线下首店将从上海开始,首家测试店计划会在上海的某个公馆内,不临街,预计于10月底或者11月初开业 。
无独有偶,最近的咖啡市场,无论新势力还是巨头、线上或线下,关于他们的新消息,都与线下门店有关 。
线上起家的三顿半,首家线下门店于9月16日正式在上海开业;咖啡巨头星巴克全球首家“向绿工坊”门店落地上海前滩太古里;被誉为世界精品咖啡爱好者的朝圣品牌“蓝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继台湾快闪店,香港首店后,也将目标瞄准上海......
究其原因,一方面,从总量规模上看,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上海现存咖啡馆超8000家,是全球拥有最多咖啡馆的城市之一 。同时,上海的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这一人均指标也达到了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 。
其次,消费能力方面,当前,上海的人均咖啡消费量约为每人每年20杯,遥遥领先国内平均水平6.2杯,同时,又与全球重要咖啡市场人均上百杯存在一定差距 。显然,上海咖啡消费,有潜力,有机遇 。
魔都之下,无论是星巴克、costa、太平洋,还是Manner、Seesaw、M Stand,或是湃客、不眠海等“便利店咖啡”,形态各异,百家争鸣 。咖啡之于上海,就像下午茶之于伦敦,而咖啡品牌对于“上海滩”的争夺与激战,也早已开始 。
01 第三空间兴起,星巴克的“势不可挡”上海咖啡,始于1886 。彼时,国内第一家咖啡馆——“虹口咖啡馆”在上海开业,在1910年的《上海指南》中,咖啡馆就被特别列出作为上海的必游景点,介绍给旅沪的外地人,和当下的网红打卡景点无异 。
投稿|激战上海滩
文章图片

1911年时候位于现虹口区的汉璧礼咖啡屋外观  图源: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
但真正把咖啡从网红推向中国大众的,还是雀巢与星巴克,而在现磨市场上,星巴克是当仁不让的开拓者与霸主 。
1999年,星巴克首家国内店落地北京国贸商城 。和奢侈品做邻居的星巴克,给中国市场带来了“第三空间”这一概念,在培育自己第一批核心用户上,走高端路线,目标直指高级写字楼里的金领与白领 。
直白来讲,星巴克之所以能称霸中国咖啡市场这么多年,离不开那两个概念:第三空间和“逼格” 。
【投稿|激战上海滩】可以这么说,“在当时,走在上海街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白领,就看她是否拿着星巴克” 。同样“第三空间”的出现让人们明白了,原来工作、约会、交流不仅仅能在办公室、餐厅、茶馆等,咖啡厅也可以 。
于是足够有逼格的象征,以及“西式”生活气息浓烈的上海,让星巴克在上海很好地扎根下来,继而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在这一片土地上密集地生长了起来 。
这样的环境,同样也吸引着不少想来中国淘金的“洋咖啡品牌”,比如,COSTA首选入驻的城市也是上海,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贴身”紧咬星巴克,2018年曾喊出2500家门店口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