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经济|外资霸占宠物产业,中国猫狗为何不爱中国造?( 三 )


盘踞全球市场的玛氏,自然不会忽略庞大的中国市场 。
1993年,玛氏食品(中国)成立,并于1995年在怀柔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宠物食品厂 。
国际宠物食品品牌的进入,直接拉开了中国宠物行业发展的序幕,但也形成了外资品牌长期占据市场头部的格局 。
目前,国内宠物食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是玛氏,份额达到25%,其次为法国皇家和普瑞纳(雀巢),各自占比约为21% 。
由此测算,仅此三家就霸占了中国宠物食品高达67%的市场份额,堪称中国宠物被外资包养 。
03、国内品牌试图弯道超车宠物消费一旦形成,其长期、稳定和高客单价的旺盛需求,将会充分滋养出一个产品丰富、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条 。
这对于中国企业和品牌商而言,无疑是一个“钱景”诱人的机遇 。
不过,浪潮之下更多是洋品牌一枝独秀,国内企业仍未真正赶上第一梯队 。
2010年,我国宠物市场消费规模仅有140亿 。在此之前,中国的宠物市场,曾经历了漫长的启动期 。
1992年,中国保护小动物协会成立 。从那之后,“保护爱护动物”、“动物是人类朋友”等观念,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海外留学生群体,也带着宠物陪伴的生活方式回国,国内宠物产业开始萌芽 。
进入千禧年,人口老龄化与独居人群数量开始显著增加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 。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初步预测,到2030年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亿-2亿人,独居率或将超过30%,其中20-39岁独居青年或将增加到4000万-7000万人,增长约1-2倍 。
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子女不常在身边的老人,还是独居状态的年轻人,宠物都成为了重要的精神寄托消费对象 。
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提升,以及互联网传播带来的观念变化,则带动宠物消费发展进入快车道 。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单只宠物年消费金额已经从2017年的4348元增长至2020年的6653元,预计仍将持续增长 。不过相比2019年美国家庭消费占比0.52%的宠物支出,我国仅为0.29%,仍有待提升 。
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以商超为主的销售渠道,中国宠物饲养者更倾向于在电商渠道购买宠物用品 。
除了我国电商发展较快的原因外,也在于我国宠物市场发展历史较短,线下零售渠道还未成熟,存在布局分散、市场集中度低等问题 。
目前国内宠物用品行业,主要由三类市场参与者组成:
具有非常好的营销优势,但自身并不自建生产工厂,依靠供应链采购贴牌产品的宠物品牌运营商;
大量的规模比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作坊式宠物用品生商;
以及具有较好研发、设计、生产能力的卫生用品生产商,该类企业主要通过代工向国内外品牌运营商销售产品,少量自有品牌产品,目前规模较大的包括依依股份、芜湖悠派、江苏中恒宠物等 。
这种格局如同低端制造业的普遍困境,不仅导致宠物用品行业产品高度同化,品牌溢价较小,且成百上千个独立品牌和制造商激烈竞争,国内头部企业只占不到1%的市场份额 。
不过,困顿之中,仍有转机 。
宠物食品行业,是最先伴随宠物经济发展的细分行业,也是消费占比最大的行业 。
日本宠物食品兴起初期,也是被外国品牌把控 。但随着日本国内品牌的发展,目前宠物食品Top 10品牌中,7个为日本国内品牌,总占比达到30.4% 。
这意味着,宠物食品行业里,国产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很大 。
尤其是,在新兴的宠物零食市场,由于制作工艺多样、生产标准不一,门槛低却定位高端,相比于国际巨头,国内企业成本优势明显,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