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互联网平台的“好评”失真之谜
文 | 熊出墨请注意1970年,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发现,二手车市场里买家常因不知道交易车辆的真实价值而盲目压价,导致卖家不愿提供优质车源,劣质商品大量涌入,充斥市场 。
乔治·阿克尔罗夫凭借相关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获奖论文中,他把具备类似特性的市场为“柠檬市场”,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则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进入互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评价内容,似乎成功地把信息不对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用户发表的商品评价,美团、大众点评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的消费点评,小红书等内容社区里的种草笔记,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好物分享……,在下单之前,消费者拥有丰富的辅助信息可供参考 。
可是,我们都听过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 。
刷评、删评等违规操作日渐成风,互联网平台评价体系正在把大家带往另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黑洞 。
十一出游,网友吐槽小红书网红景点“见光死”,掉进了“滤镜”骗局;双十一期间,广东省消委会发出提醒,商家通过返现、红包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做出非客观评价,涉嫌违法;双十一刚过,一批与卖家秀严重不符的买家秀霸占热搜 。
接二连三的事件都在证明:迷信好评,加速着互联网平台评价体系走向崩塌 。
刷评价是网店经营的“第一步”“十个卖家九个刷”,从事电商代运营工作的P仔直言不讳,这几乎是所有商家的“必经一步” 。
不过,行业更愿意用“出评”来代替“刷”这个字眼 。即利用技术手段,按照下单-快递-确认收货-评价的正常流程完成一单交易,做出评价 。
他尝试从心理学上解释评价的必要性,“大家都有从众心理,没销量、没评价的宝贝,觉得在蒙着眼试错,详情做得再好也很难让人下定决心购买 。相反,销量高、好评一片的产品,就会容易很多 。”
“补了不一定能卖出去,不补肯定不好卖 。”因此,店铺想要“破0”,往往第一步就要找刷手补单和出评 。
文章图片
根据P仔的经验,对于需要初始流量的商家,一般出评方案是店铺主推款做200条左右评价,其它款几十条即可 。如果有更高级的需求,例如打爆款、冲榜单,对应的量也要更多 。
“市场价格也很透明,5块钱一单全包 。”全包指的是商家这边无需操作,快递、评价全由服务方完成,坐等好评上门就行 。而且,5块钱一单属于质量较高的评价,指定文案、晒图、视频都可以操作 。如果对内容要求没那么高的话,3块钱一单就能搞定 。”
另外,P仔透露,如果商家预算不多,其实还有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如果店里商品客单价不高的话,可以找一些亲朋友好友直接送,让他们给好评、做基础销量 。也可以直接找代理去买技术出评软件,相比找代运营、刷手,自己操作是能省下来一笔钱的 。”
文章图片
出评软件截图
经熊出墨实测,在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搜索“出评”等关键词即可找到相关卖家 。以专攻拼多多出评的卖家为例,他们以包月的形式出售软件,价格为200元/月,并且保证软件的出评率在98%以上,基本不会出现被平台拦截、过滤的情况 。补单、出评所需的用户账号、快递单号也搭配出售 。按5毛钱的价格批发200个账号,快递单号每个3毛钱,不计算软件包月,做出一条评价的成本仅为8毛钱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