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梳理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梳理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分享八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新教育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是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种框架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工具”、“武器”,熟练使用该框架可以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图)
该框架主体由五部分构成:
1、教材以及教材解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2、确定教学目标,分三类。A类目标:基础性目标,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B类目标:教学核心目标。课堂重点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C类目标:附属性目标以及延伸性目标。
3、有精确方向的预习。
4、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其中1、2点为“教什么”,4为“怎么教”,3、5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的关注。6是对整个过程的省察。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理想的课堂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经历原初的困惑与探索,以及喜悦。“经历”这个词很重要,我们不是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带领他们重新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最初的迷茫困惑到最后的柳暗花明,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方是激励学生持续前进的内生力量。
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围绕“问题——知识——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其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我们可以读一读干老师的教学案例,文本的解读,问题的设置,思维的脉动,课堂上矛盾冲突,一浪高过一浪,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学生身处这样的课堂,时刻经历头脑风暴,很烧脑也很刺激!
第三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理想的课堂的三重对话:
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
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
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梳理】人与知识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然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一句话,课堂一定要和学生的生命相打通。读一篇文章,学一首诗歌,与我何干?如果所学不能和学生的生命相联系,那他就不会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印记!只有所学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化学反应,所学内容才能融入他们的知识体系,这才是深度学习。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才能逐步的转化为能力,让人们变得更加的强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