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集群、品牌、下乡,民宿业者们掌握了新“流量密码”?

投稿|集群、品牌、下乡,民宿业者们掌握了新“流量密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闻旅,作者 | 郭鸿云
一场薇娅直播间的双十一预售活动带来了上千笔订单,对于一家目前只有30余间客房和几顶野奢帐篷的乡村民宿来说,不仅超出了此前参与活动时的预期,也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客源接待有了保障 。
“我们今年9月份才开始营业,能有稳定的客源订单就是给很多员工、村民在收入上吃了一颗‘定心丸’,毕竟当初选择在四川甘孜这里开高端民宿,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 RGB民宿品牌创始人宋虓虓这样讲到 。
疫情之前,作为四川成都人的他还是在俄罗斯贝加尔湖畔做摄影师,虽然当时的工作也会跟旅游有一些相关,但还没有料想到,会在疫情之下留在国内做起了民宿 。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影响,他短时间内没办法回到俄罗斯,另一方面,国内乡村民宿市场蓬勃且快速的发展让他深感震撼,也觉得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开始到处找场地,最终选在了位于川西康定的雅拉乡中谷村,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里拥有做高端精品民宿不可或缺的独一无二的风景,美丽的雪山和天然的温泉,再加上湛蓝的天空和绿油油的草地,每一张照片拍出来都是一幅画 。而游客们来到这里,也不仅仅是为了住,拍美照、休闲、放松、吃地道的本地美味,可以体验的项目更是丰富多彩,物美价廉已经不再是定义乡村民宿产品的唯一标签 。”
与宋虓虓一样,在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之下,把乡村旅游发展看做是机会,深扎到乡村民宿产业中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专业旅游企业、民宿企业的身影,比如将宋虓虓创立的RGB民宿带入薇娅直播间的小猪民宿、飞猪平台,以及加速落地休闲农庄的携程等,无不在推动着中国民宿市场的新一轮升级转变,而这个以“住”为核心的新机遇之下,民宿行业也即将迎来重塑与洗牌 。
01 从农家乐到追求品牌,回顾中国民宿“蜕变”史民宿在中国究竟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兴起的?这个问题想要做一个清晰明确的追溯怕是有些困难 。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农家乐,到后来初具雏形的莫干山民宿群,再到后来共享经济浪潮下催生了城市共享空间理念,民宿似乎都只是小众群体关注下的边缘存在,是标准化酒店产品的一种补充 。
如果对民宿产生后的发展轨迹做一个梳理,大概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节点:
首先是1.0阶段的农家乐时期(1980年代-2003年),有关民宿的概念还没有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这一阶段主要是由城市近郊或乡村拥有房屋的业主对自己的房子进行简单装修和改造来留宿游客,达到入住标准,以收取床位费为主要收入方式,同时还提供餐饮等配套的服务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运营成本较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相对较低,没有专业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意识,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交通不够便利的旅游地区的住宿问题 。
到了2.0阶段(2003年-2016年),国内民宿开始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迎来快速增长期 。这一阶段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浙江湖州莫干山民宿群的诞生,2003年时莫干山的游客量开始大涨,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快速成长,到了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在这里创办了首家品牌民宿“洋家乐”,后升级为裸心谷,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开店布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