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界面设计 界面是什么

一.阐释隐喻隐喻,英语(隐喻)是一个古老的词,在希腊语中是“转化”的意思 。
希腊语词源“meta”(介于)和“phero”(with)的意思是“将意义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 。隐喻的现代定义更加深刻,从一种修辞手段变成了一种认知工具 。
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做了如下定义:隐喻本质上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借助我们过去熟悉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我们所面临的全新事物的过程或手段 。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是一种简化认知的手段,至少涉及三个对象:
第一,全新的或不熟悉的事物,即所要认知的本体 。第二,熟悉的或经历过的事物,即已经认知的喻体 。第三,参与这一过程的主体,即观察者本身 。
二,界面中的隐喻与非隐喻界面隐喻非常普遍,对它的研究也很多,而界面上的非隐喻却很少被提及 。但是,无论是比喻还是非比喻,在使用之前都要了解其区别和特点 。
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中,有学者提出了隐喻的概念:用一个非计算机领域熟悉的术语或概念来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对象 。目前,许多软件产品在其界面设计中大量使用隐喻,这被称为界面隐喻 。
非隐喻是隐喻的补充,可以定义为:直接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对象或者不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对象,将前者称为“明喻”,将后者称为“零隐喻” 。
图1:从左到右分别说明了明喻、零隐喻和界面隐喻的区别:
黑色方框表示界面边界,明喻即用清晰的文字描述点击后会触发系统的“返回”功能;零喻则没有任何描述或提示,只能让用户摸索其中可能存在的功能(点击界面返回);隐喻则利用向左的箭头和按钮间接地描述其“返回”功能,用户需要片刻时间来理解图形的含义 。
作为界面设计的一种手段,隐喻和非隐喻各有利弊 。从认知难度来看,明喻最容易被识别,其次是隐喻,零隐喻最难被识别 。但从占用接口空的角度来看,零隐喻占用最少,其次是比喻,明喻占用最多空 。
在我们常见的APP界面中,单独使用非隐喻的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非隐喻和隐喻的结合 。比如苹果iOS9系统的来电界面,首先用“滑动接听”这个词来明喻功能,然后用图形元素将“滑动”的操作比喻到右边,这就是典型的明喻-暗喻组合 。
再比如,在网易云音乐的播放界面,用户第一次打开时,会出现“点击屏幕显示歌词”的提示 。当用户再次打开时,不会有任何提示和描述,用户只能凭记忆或习惯到达歌词界面,是明喻和零隐喻的结合 。
图1:隐喻和非隐喻
3.隐喻和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要理清隐喻的认知过程,首先要区分隐喻中的客观事物 。
上面提到的隐喻至少涉及三个对象:本体、载体和观察者 。
在观察车辆的过程中,观察者需要了解的不是车辆本身,而是车辆所隐含的信息,以便了解本体 。因此,vehicle所隐含的信息可以看作是的一个隐藏对象 。
可以得出结论,本体、载体、信息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客观对象 。客观事物与人的关系的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 。
3.1初步识别流程及识别流程当观察者遇到不熟悉的隐喻时,观察者的认知过程如图2所示:
首先,观察者观察或发现喻体,这是构成整个事件的第一步;然后,观察者感知喻体所隐含的信息;再然后,理解信息;最后,根据理解的信息达成对本体的认知 。
这个过程可以称为“初始识别过程”,但实际上,在APP普及的今天,大部分界面隐喻已经被广大群众熟知 。所以会有另一个认知过程,如图3 。当观察者再次观察车辆时,车辆会触发观察者的记忆,让观察者直接识别本体 。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识别过程” 。
比如图1-右,描绘了APP中的后退按钮,本体是系统的“后退”功能,车辆是“左箭头”图案,信息是“后退、后退、后退”等含义 。
当用户第一次发现这个按钮时,会观察到一个向左的图形,并在其中感受到“左”的含义,进而明白“左”的真正含义是“归”,最终实现本体的认知,这个按钮具有归的功能 。
【软件界面设计 界面是什么】当这条用户线形成记忆后,如果再找到这个按钮,它会立即实现其返回功能,无需重新理解 。在该示例中,用户分别经历了初始识别过程和识别过程 。
图2:初始识别过程
图3:识别过程
3.2隐喻面临的挑战隐喻之所以能够成为认知的手段,是因为中描述的认知过程能够顺利完成 。因此,隐喻所面临的挑战本质上是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最初的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包括观察、感知、理解和认知 。一步走错,整个认知过程就没有完成 。
因此,在最初的认知过程中,隐喻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是人的多样性,这里的“人”包括“观察者”和“设计师” 。个体之间会存在差异,如性别、年龄、性格、学历、职位、知识结构、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等 。
隐喻的挑战在于:
一方面,每个观察者对喻体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导致对本体的认知效果也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设计者和观察者之间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性,甚至设计者与观察者往往不是相同的群体,两者在理解上会出现较大偏差,使得隐喻往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
第二,观察者对车辆感知的局限性 。每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认知边界和感知边界,而这些边界往往是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 。比如红色经常被用来比喻危险或者警告,但是对于一个红色色盲的人来说,他根本就无法感知这个比喻,更不用说如何理解了 。
第三,是车辆本身的限制 。当本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时,并不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载体来隐喻它 。更何况新事物层出不穷,而我们熟知的事物却是有限的,这就大大限制了隐喻 。
在识别的过程中,上述问题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一个人的记忆一旦形成,他就会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理解和判断 。所谓的本体、载体、信息甚至观察者本人,都是他记忆的一部分 。当这种记忆内化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一种身体甚至不用思考就已经做出反应的隐喻 。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即观察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形成记忆,这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观察者可能无法接受 。
常见APP界面中的大部分隐喻我们都很熟悉,大部分用户都在识别过程中 。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熟悉的隐喻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界面,但另一方面,这种认知固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设计师的创作主动性 。
第四,如何设计界面隐喻我们经常误解隐喻设计只是一种设计工具 。因为在隐喻所涉及的对象中,本体(即系统的功能)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观察者(即使用者)更是不可控制的,只有喻体才是可以被创造和改变的对象 。
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只考虑车辆会让我们忽略很多因素 。虽然车辆是设计的最终产品,但它只是设计的终点,而不是起点 。
4.1以场景为设计的出发点隐喻设计服务于用户界面设计 。空谈隐喻设计就像坐井观天,限制了你的思维 。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要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 。
以一个音乐APP的播放界面为例:我们设计了这个隐喻,让整个界面更加人性化,人性化的界面其实是在提升我们的聆听体验 。追根溯源,我们要设计的是“听歌”的场景,这是思考的起点 。
场景的结构可以包括:时间,空时间,人,事,行为,信息,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这七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谁?在什么时间和空?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呢?怎么做?你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人是整个事件的核心,是首要的思考点 。总的来说,上面列举的问题都是人造成的 。如果把“人”这个元素分析透彻,上述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
比如“听歌”活动的参与者是哪些群体?这个群体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这个群体的偏好是什么?等等,这些分析可以有效处理个体差异的影响 。此外,对人的分析也是行为、信息、意义等因素分析的基础 。
其次,明确时间和空会让事件更具体,设计更有针对性 。比如同一个人早上在公交车上听歌和晚上跑步有什么不同的行为和需求?这些行为会带来怎样的信息交流和意义?
再次,事物、行为、信息都是可以直接影响界面设计和隐喻设计的因素,是设计的重要线索 。比如手机屏幕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界面布局和界面元素的大小;再比如,听歌过程中的“切歌”和“换歌”等行为也直接决定了界面需要加入哪些元素(“切换”按钮) 。
最后,意义是指主体有意识行为的“原因和目的”,是设计前的动机,设计后的检验 。剪歌行为的原因是歌曲不够好听,目的是为了得到好听的歌曲,这就导致了“开关”按钮的设计,目的是否达到直接检验了设计是否恰当 。
场景分析是设计的基础,是确定用户需求、设定设计目标的重要依据 。
4.2辩证地考虑隐喻的必要性在使用隐喻之前,要想清楚是否需要隐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本体论的必要性和隐喻的恰当性 。本体其实指的是系统的功能 。虽然在开始界面设计之前,系统功能已经基本确定,但并不代表每个功能都是合理的 。很多时候,有些功能只是为了满足设计者想象出来的伪需求,对用户来说价值不大,反而会浪费系统资源,所以这种不必要的功能在设计之前就应该被识别和丢弃 。
比如评论歌曲的功能很常见,但如果我们的目标群体主要是边开车边听歌,那么“评论”这个功能对他们来说就没必要了 。对本体必要性的思考,其实是对过去思维的一种检查,可以让设计结果更加严谨 。隐喻的恰当性实际上是指使用隐喻是否最恰当 。
如上所述,隐喻和非隐喻在界面设计中应用广泛,各有特点和优势,所以隐喻不是唯一的选择,不能一味追求隐喻而忽视其他手段 。
设计时要多考虑隐喻以外的手段,根据场景分析其优势和合理性 。比如非隐喻中的零隐喻,在系统功能次要(或者彩蛋功能)、接口空不足或者接口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
但是,如果我们不想在设计中使用隐喻之外的其他手段,那么无论隐喻改进多少,我们都无法获得最佳解决方案 。
4.3用证据设计隐喻场景分析、系统功能、隐喻手段确定后,才能进行隐喻设计 。归纳和联想的方法可以用来构建隐喻 。通过归纳和联想,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恰当的隐喻解 。此时我们得到的是车辆的集合 。最后可以通过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等方法来确定车辆的最优方案 。
比如围绕“消息通知”这一功能,我们可以想到铃铛、信封、喇叭等交通工具,通过对用户群体的分析,这些交通工具为他们所熟知 。但通过访谈发现,“铃”和“喇叭”不仅可以代表“消息通知”,还会产生“音量”、“铃”等歧义,因此可以推断“信封”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
4.4一些值得注意的要点首先,你选择一个用户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隐喻?
如上所述,熟悉和陌生的隐喻会让观察者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不同的认知过程各有各的问题和优势,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权衡 。比如网易云音乐导航栏中的“首页”就用了奇怪的比喻——车辆就是APP本身的Logo 。
有两个原因:
第一,Logo-主页这样的映射关系并不难理解,用户使用过一两次后即可建立联系,学习成本不高 。第二,这种做法能加深用户对Logo的印象,对于品牌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
其次,你选择什么形式的车辆?
隐喻形式非常多样:纹理、质感、动画、图标等等 。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车辆的形式只取决于图形元素的设计,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可能性,这就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 。
最后,隐喻设计还应符合一些基本的界面设计原则,如易识别、易学习、易记忆、一致性原则等 。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总之,用户界面中的隐喻可以大大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是一种优秀的设计方法 。然而,隐喻也有一些问题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比较各种设计方法的优势,权衡使用隐喻的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手段进行设计 。
作者:genrry,微信官方账号:设计师阿宇 。热爱设计,用户体验,分享设计思维 。
本文由@ genry原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作者提供的照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