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产生的?)
书评:
题目: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作者:张文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建立了先进的农耕制度,实现了高水平的古代农业生产,而且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和积累,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黄河中下游农业气候特征的总结 。然而,二十四节气自形成以来,在中国其他地方得到了广泛而灵活的应用 。
在《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中,贵州大学教授张文宇分析了二十四节气,这是一种基于古代天文学的农业历法 。最早的时候,中国古代人的季节是根据实物图像来确定的,即动物和植物的外观,如观察太阳在不同季节和月份出山和入山的不同位置,以及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 。在鲁的《春秋》中,有一句话叫“审堂下阴,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也就是说,根是根据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一些老年人可以使用这种体验 。出土的甲骨文表明,早在殷商甚至更早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根据太阳阴影进行了测量,然后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在农时形成了节气,进而发展为阴阳历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张文宇教授在书中解释说,冬至是中国古代天文年的起点 。《后汉书·律志》云:“天有终,周有岁,景无 。大约,1461天,场景还原的时候,就是一天的结束 。如果你把一周除以一天,你会得到三百六十四个部分中的一个,这就是天数 。” 。这是根据四年后冬至中午阴影长度的变化测得的数据,这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每年的确切天数是365.25天 。南朝刘、宋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改进了冬至时间的测算方法,进一步大大缩短了误差 。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由于旋转轴向黄道面倾斜,地球赤道部分被太阳、月亮等恒星吸引,使得地轴围绕黄极缓慢移动 。它大约26000年移动一次,这被称为年周 。这意味着一年后,冬至将每年在黄道上向西移动约50.2秒,形成岁差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天文学家都根据当时的计算工具,尽力提高岁差和历法的精度 。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和应用智慧的普及结晶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指出,天气的“时”和农业活动的“时”都要求反映农业气象条件、冷暖季节变化、阴雨雪 。《尚书·尧典》中提到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是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时之气 。在《左传》中,立春、长夏、立秋、立冬都包括在内 。西汉时期,《淮南子》开始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古天文历讲》一书指出,二十四节气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四季,而二分法,第二至第四立表示四季,一年分为四季 。“从根本上说,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决定的”,“秒到秒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适用于我们所有的地区 。四个看台分为四个季节 。第二类反映气候特征 。比如,夏热、夏热、小寒、大寒直接反映热量情况,雨、谷雨、小雪、大雪直接反映降水现象;也有反映气温下降过程和降温过程的白露、寒露、初霜 。第三类反映动植物的外貌,小满和莽种反映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恶臭和清明反映自然现象 。书中提到,二十四节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并发展出新的内容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章插图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至关重要 。作者系统梳理了不同时代的正史和《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国语》《左传》《吕氏春秋》《礼记》《尔雅》《淮南子》等中国古籍 。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得出的?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我们今天说的通识教育,其实在古代就有体现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包含天文学和历法知识 。比如汉乐府中著名的民歌《尚墨桑》:“日出东南角秦家合照 。秦有一个好姑娘叫罗父 。罗父喜欢蚕和桑,在城南角采桑 。这首诗的第一句指出了早春的天象 。作者指出,早春,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诗歌之所以写早春的天空,是因为年轻的罗父不仅美丽,而且勤劳(刚开始是冷暖) 。最后一句“采桑城南角”,也是写早春的天象,因为在中国黄河流域,早春阳光从南方照来,南方的枝叶和果实会更早发芽 。
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猎》,其“能执弓如满月,望西北射天狼” 。有人理解为苏轼手持弓,弓臂刻有花纹 。《古代天文历法讲义》一书指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苏轼的原著是以天象为基础的 。天狼星在南方,非常明亮 。古埃及人依靠天狼星来预测尼罗河的上涨 。“雕弓”也指星官,即天弓的“矢”星 。《金淑·田文志》有云:“狼是东京东南的一颗星 。狼是野蛮的将军,上帝会入侵它们...弧九大行星,在狼东南,天上有弓,主备贼,常化狼 。” 。苏轼的作品意味着当时与北宋对峙的辽国被视为“天狼”,表达了抗击外敌的英雄情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