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我受够漫威“预告骗”了( 三 )


海量的预告解析、彩蛋挖掘的确是伴随MCU的一种特有现象,此类视频或文章的分析逻辑大致相似——根据模棱两可的细节,结合漫画原著中的信息,一通开脑洞后梳理出作品的具体情节走向 。但由于漫威往往故布疑阵,“神预测”出现的概率远远低于“和空气斗智斗勇” 。
MCU第三阶段结束不久,疫情改变了好莱坞生态,漫威连续推出多部流媒体剧集,和电影有所差异的是,剧集的每一集都可视作下一集的“大型预告”,但不论片方还是粉丝似乎都依循着过去营造噱头和过度解析的思路,终于在《旺达幻视》上迎来一次反噬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我受够漫威“预告骗”了
文章图片

该剧让福斯X战警系列中的原版演员出演“快银”,结合现实中的收购,观众普遍认为这代表X战警已经回归MCU 。而根据漫画设定,剧中大量暗示都指向知名反派“墨菲斯托” 。直到播到最后一集,粉丝们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快银和墨菲斯托都是烟雾弹,“墨菲斯托”自此成为一个梗,频繁出现在漫威后续作品解析的弹幕和评论里 。
预告骗,从秘诀到累赘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漫威有资本“溜粉”,乃至MCU的空前成功,是因为建立了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新型关系,逐渐将“大众”转化成了自己的“粉丝” 。
迄今几乎所有漫威作品,都采用清晰鲜明的人物和简单易懂的叙事向大众发出参与这场“电影嘉年华”的邀约,并通过一部部影片展开循序渐进的推介,最终打造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虚拟亲密关系,比如不少观众会因为没几个镜头的钢铁侠去看《蜘蛛侠:英雄远征》 。
复杂的角色关系和无处不在的彩蛋,则在激发观众的互动意识 。映前预告、片中埋梗、片尾彩蛋……当观众开始围绕一部作品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读,并带着主体意识逐渐参与其中,“大众”与“粉丝”之间的概念就会变得非常模糊 。不会有人阻止看过十几部“漫威电影”的观众自称“粉丝”,即便他可能搞不清《毒液》和《死侍》目前和MCU没有关系 。《复仇者联盟4》分明更接近粉丝文化作品,却取得了大众层面的商业成功,一度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一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我受够漫威“预告骗”了
文章图片

但不论如何注重与更多观众的“约会”,MCU所积累的庞大作品量依然在客观上形成了粉丝壁垒 。“第三阶段”一结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逃坑”、“脱粉”过程,狂欢也随之从大众化回归到圈层化 。
目前第四阶段共3部影片,票房统治力都不如以往 。《黑寡妇》首周刷新年度纪录后,次周末进账仅2585万美元,下跌幅度达67.8%,第三周跌幅依然有55%,最终成绩3.79亿美元 。美国国家影院协会声称流媒体发行影响了影片数据,“院网同步实为大流行时期的产物,将与大流行一起被扫入历史中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我受够漫威“预告骗”了
文章图片

上线流媒体,以及没有在漫威的第二大票仓中国内地上映,固然会对所有新作造成影响,但按照The-Numbers的测算模型,11月5日上映的《永恒族》就算处于理想状态,实际收入也低于过去《惊奇队长》《奇异博士》等新角色首作上映时的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