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鲜生|“以我为主”模式AB面:“网红”盒马如何自处?( 三 )


难道盒马只是一线城市的“宠儿”?
不难理解 , 一线城市的新中产人群居多 , 盒马的高品质商品也更受青睐 , 而平日通勤繁忙的白领阶层 , 更能享受盒马的配送到家服务 。
盒马在一线城市有着忠实的消费人群 , 而侯毅也在2020年时表示 , 盒马在京沪两地的门店已实现全面盈利 。
盈利“喜讯”背后 , 更多细节值得关注 。一方面 , 成立四年后 , 盒马才在两座城市实现盈利 , 这一速度也不禁令人唏嘘 。
另一方面 , 也是更关键的 , 在盒马向京沪之外更下沉的市场扩张时 , 还能否继续保持盈利势头?
以福州市场为例 , 根据新华都转让新盒科技(福州盒马)的公告显示 , 2018年盒马在福州亏损5883万元、2019年上半年亏损更高达4044万元 。
在零售赛道 , 福州是比较特殊的城市 , 当地有永辉和朴朴两大本土企业 , 这两家“地头蛇”共同分食着有限的市场份额 , 竞争处于下风的盒马 , 也只得黯然退场 。
不过 , “福州案例”所反映的 , 是仓店一体和即时到家模式自身的需求天花板 , 尤其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 , 消费者时间充裕 , 菜市场仍是生鲜消费首选场景 , 再加上用户选择也变得更多了 。
前置仓、社区团购、各类尝试到家或自提服务的社区门店 , 都在共同分食即时零售的市场蛋糕 , 即便这是增量市场 , 但涌入者众多 , 盒马受到的打击自然也不小 。
盒马的差异化优势何在?
到今天 , 盒马鲜生落地新城市时 , 依然能吸引大批客流 , 下沉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被“喂饱” , 但当年被商超参照学习、马云到店参观的“网红”盛况早已不再 , 一切浮云也都在逐渐退散 。
各类零售新业态层出不穷 , “网红”盒马又如何自处?
逆流难顺行在盒马鲜生开业之初 , 消费者在门店下单必须使用盒马App结算 , 不能用现金、微信支付 , 甚至连支付宝都不通行 , 这一度引起了极大的舆论热议 。
推行“独家App”结算模式 , 这一举措旨在提高盒马App的装机量 , 并且将用户数据“圈在”盒马自家的田地里 。
设想如此 , 但真实现状如何?
盒马自建“数据围栏”的做法并不稀奇 , 只接受App结算也称得上盒马的“大胆创新” , 但放在今天 , 限定支付渠道的模式已经不再有新意 , 甚至成为一种“负担” 。
在新零售风靡的那些年 , 京东、苏宁、永辉在数字化支付的基础上 , 更是大力完善线上的会员、拼购等体系 , 但这些本身都是技术工具 , 在零售业态无法改变原有供销路径时 , 各类门店创新最终都是“一地鸡毛” 。
回到最本质的问题:新零售到底“新”在哪?
新零售的“新” , 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互联网思维 , 即平台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效率升级和标准化;曾经的网约车之于出租车行业、外卖之于传统的门店叫餐模式 , 皆是如此 。
在零售领域 , 改造传统模式就必然涉及到升级供销链路 , 即实现“商品从源头直达消费者”的模式 , 这也极为考验一家企业的组织和运营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