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鼎港片年冠,《梅艳芳》成救市之作?( 二 )


投稿|问鼎港片年冠,《梅艳芳》成救市之作?
文章图片

电影《胭脂扣》 梅艳芳饰如花
港产片份额陷低谷,《梅艳芳》引领复苏潮《梅艳芳》创造了港产片近年罕见的票房佳绩,仿佛让市场也感受到片中着墨刻画的蓬勃时代 。
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港产片的市场占有率便稳定在50%左右 。从1982年直到1994年,港产片迎来黄金时代,这一期间持续占据了市场六成以上的份额,并在1992年触及94.6%的历史峰值——当年最卖座的席位均被本土影片包揽(其中周星驰一人便囊括年度前五名),而外语片在排行榜上几乎难觅踪迹;这一波热潮也带动香港整体票房触及15.5亿港元的高点,然而随后市场便进入缓慢盘整期,直到20年后才重回15亿线 。及至上个十年,香港高票房的排名已被好莱坞影片全面接管,港产片的市场份额也跌至不足三成 。
这与整个院线市场的起伏态势相一致 。据统计,早在1987年香港的票房即以突破10亿港元,戏院数量达到122家,港产影片的市场份额更是突破70%,此后便步入香港内容和渠道相互成就的“黄金十年”,在整个东亚地区可谓一枝独秀 。
但在经历高位发展的阶段后,香港市场在内容和渠道上同时遭遇打击,本土影片份额缩水至50%以下,近年更是只有两到三成;戏院数量也从1994年的176家急剧萎缩到2008年的47家,虽然银幕数依旧维持正向增长,但涨幅甚微 。
投稿|问鼎港片年冠,《梅艳芳》成救市之作?
文章图片

据香港影业协会统计,港产片的年度产量一直徘徊在50部左右,而进口片的数量则居于200部以上,两者相差约4至5倍;去年在全行业遭受剧烈震荡下,港产片和进口片分别下滑至34和184部,与整体大市的跌幅相一致 。随着年初院线逐步恢复运转,公映影片的数量有望向2019年以前靠拢 。
投稿|问鼎港片年冠,《梅艳芳》成救市之作?
文章图片

从市场份额来看,近年来好莱坞影片的优势在逐步扩大:2015年,好莱坞的票房占比接近72%,港产片则为5.5% 。随后好莱坞逐步攀升至80%以上,港产片更一度低于日韩等引进电影,陷入谷底之中 。
去年在多轮影院歇业的冲击下,港产片的整体表现极度低迷 。除了年初享受到“春节档”红利的《乜代宗师》外,整个下半年仅有《幻爱》累计破千万港元 。而自今年暑期档以来,《怒火·重案》和《妈妈的神奇小子》均成功撞线,再加上屡创纪录的《梅艳芳》,本土观众的回流呈加速之势 。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香港市民的观影热情与日渐凋敝的放映行业并未合拍:一方面,由于戏院不再归于文娱设施而被列入商业零售设施,因而由特区政府编制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不再强制执行“每1,000人口需有38個戏院座位”的规定,戏院业失去政府层面的支持力量 。
另一方面,日益高企的租金和不占优势的回报率也让新型戏院的扩张速度放缓,即便多厅影院的建设让银幕数未因旧戏院持续关张受到影响,但现有硬件设施的相对欠缺却有目共睹,这也是促成香港戏院商会发出“重新将戏院纳入地区规划文化设施之一”倡议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