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星巴克走向「分水岭」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眸,作者|叶静,编辑|桑明强成立50年的星巴克,开始谋求「变局」 。
前不久,星巴克中国内地首家“共享空间概念店”在上海开业,矛头指向“第三空间”的一次创新 。该门店200平米左右,设置了近100个座位,店内空间的划分和布局与其他门店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包括付费会议室、半开放办公区、沙发区以及休闲区 。
值得一提的是,该概念门店是继星巴克全球首家环保实验店(星巴克向绿工坊)、中国内地首家非遗概念店后,由星巴克自主开发设计的又一全新门店类型 。
这一动作,被外界认为是星巴克破圈咖啡生意的一次尝试 。新眸观察到,近年来的星巴克,其实一直在不断将星巴克IP化,颇有些“咖啡界的迪士尼”的意味,问题是,在业界看来,共享办公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赛道:WeWork、优客工场以及氪空间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此,这篇文章我们将主要讨论:
- 星巴克对「第三空间」的演绎,是否路径偏了?
- 星巴克这个动作,对于咖啡赛道玩家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看星巴克共享办公的故事线:早于2020年,星巴克就在日本开过一家类似的店(Smart Lounge),相比于上海这家店,smart lounge的规模要小,门店为185平,只配置了43个座位 。在星巴克看来,它的目的在于解决“办公室资源紧缺的问题”,也是对它第三空间理念的一种延续 。
留心的人会发现,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已经在发生改变 。
从2017年开业的上海烘焙工坊,到今年的环保实验店“向绿工坊”和首家“非遗文化体验店”,星巴克在店铺经营上的转变,与其说是打造一款新的零售店,倒不如说它在咖啡赛道日渐拥挤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一些“引爆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星巴克会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共享办公空间 。
某种程度上来说,共享办公是共享经济背景下基于工位出租模式的一次迭代 。在商业模式层面,相较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共享办公空间模式类似于“二房东”,看起来是集中式管理,但买账的人并不多 。
以WeWork为例,就曾经历了估值过高、上市历程坎坷等问题;无独有偶,优客工场和氪空间等国内玩家也相对惨淡 。在业内人士看来,共享办公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要完成“自动结算平台+商业办公社群”和“客户需求分层+平台角色扮演”,继而实现“共享空间自营+商业品牌加盟”,考虑到构想与真实场景、客户需求上的差异,能否实现长期盈利,还值得商榷 。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个租用单价高但租用时间灵活的办公空间,对于灵活办公人员来说是刚需,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新玩家该如何获取市场的信任感,并证明自己商业模式的正确性 。”
循着这个逻辑再来看星巴克的共享概念店,它的卖点是带有隔间的办公区和四间私密付费会议室,通过线上预定进行扫码点单 。但与现实相矛盾的是,概念店中的四个区域,仅有付费会议室提供带靠背座椅,沙发区座位与茶几齐平,会议室价格为50-180元每小时不等,在一些人看来,这算不上多划算 。
是星巴克,还是南极人经历连续几年的超速扩张后,星巴克在运营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
推荐阅读
- 充电器|安卓旗舰平板三星 Galaxy Tab S8 系列没有配备充电器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i7|【评测】12代酷睿降临!雷神911星战2022开箱测评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图像|小米星空拍摄专利公布,可融合多帧采样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