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光伏窄门( 三 )


与之形成对比的,可能是产业链生产企业的境遇 。以硅片环节为例,虽然隆基和中环都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能够发起价格战,但在目前硅片高达10%的价格降幅之下,利润的受损不可避免,现有的库存也存在跌价损失 。
二线、三线的硅片厂商面临的境遇可能更糟糕 。当下10%的硅片价格降幅可能会将其净利率归零,以及难以招架下一波儿的硅片降价,并最终迎来“哀鸿遍野”、“行业洗牌”的局面 。
可以预见,经过激烈洗牌之后,光伏行业又将重回巨头时代 。不过,这个过程中注定是漫长且残酷的 。
03 纠结的链条

在政策层面,中国对于光伏行业的鼓励与支持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国内已经陆续推出了100多项产业扶持政策 。2021年上半年,几乎每周都有不同层面的利好政策出现 。
从无锡尚德时代开始,国家层面就开始将光伏视为未来最重要的清洁能源,各地方政府也大举助力各类光伏企业发展 。但如前文所述,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整个行业仍然囿于博弈之中,几大问题都无法顺畅实现突破 。
首先就是产业链之间的各个环节难以协同 。
光伏组件由电池片、钢化玻璃、EVA薄膜、铝合金边框、接线盒、逆变器等大量部件组成 。由于规模优势的存在,导致企业必须进行高度细分的分工,各司其职进行工业化大生产,才能够以最低成本最终组装成为组件,被光伏电站所接受 。
这是一种类似于汽车制造的、多个行业高度协同合作的商业模式,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 。在2021年的行业发展中,玻璃一度成为限制环节,后期硅料又成为最难以攻破的产能瓶颈 。
当这些细分的领域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供给弹性最低的硅料成了硅片企业绕不开的难题,并最终演化成全行业都必须面对的梦魇——一系列出于自保目的的涨价,最终缩减了终端对组件的接受度 。
另外,是整个行业的过度竞争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
以硅片和逆变器为代表的,光伏各个细分行业都是非常典型的制造业,进入门槛不高,相互之间的产品几乎没有差异化 。企业之间几乎完全靠规模优势、生产过程的经验累积来进行成本的比拼 。最终导致当行业繁荣时,大量外行前来夺食,例如本轮扩张期已经有大量上市公司冲了进来,包括做逆变器的上能电气、做硅片的上机数控等等 。
以及,巨量海外业务的存在,让整个行业始终处于产能过剩的边缘状态 。
翻看隆基、天合光能等组件业务为主企业的业务数据,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都有数量非常巨大的海外营收,例如天合光能202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中,有高达62.94%的境外收入,隆基股份2021年上半年海外业务占比49.18%等等 。
这些海外业务占用中国的产能,在中国形成污染排放,最终以成品的形式建设欧洲和美国光伏市场 。出于发展考虑,这种现状是可以接受的 。
但问题是,当全球范围内都开始追求低碳绿色能源,光伏很有可能将成为各国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考虑 。在极端情况下,部分欧美国家即便没有成本优势,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也必须设置一部分产能,用以置换从中国进口而来光伏组件 。
如果有一天,出口产能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降低,那么势必会造成这些光伏产品回流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各类配件、组件产品的过剩 。这将是所有投资者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
这条纠结的产业链,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里仍将纠结下去 。只有充分的产能过剩,才能彻底压低组件价格,进而扩大装机量 。但问题是,低到尘埃里的盈利能力,恐怕并不是光伏大佬们和投资者们所期待的 。

推荐阅读